国立剧专在江安,是江安历史上的灿烂华章。江安开天辟地,第一次有了大学,第一次荟萃众多名家,一座小县城瞬间风云涌动,空前盛况在江安乃至我国艺术史上都很少见。世世代代的江安人,都将以此为荣…… 我为剧专留名,使话剧史流传千古,了我热爱戏剧艺术的夙愿,为桑梓立业,使江安和剧专共存共荣。为此我将寻求人生的自我价值到最后一息。 ——肖能芳 肖能芳又名肖珊,四川省江安县人,年出生。 从小随父宦居成都,四岁发蒙读书,儿时常跟母亲看无声电影、文明戏,从而爱上文娱活动。 十岁丧母,肖能芳随父回江安读书,成绩优异,但家贫如洗,无力供她上大学,肖能芳便遵从父亲的安排,去重庆学习会计专业。 邂逅戏剧十七岁毕业那年,肖父病逝,肖能芳便留在重庆谋事,期间拜读过曹禺众多作品,在读到《雷雨》时,曾潸然泪下,感触颇深。再次看到《黑字二十八号》中白杨、赵丹、曹禺等大师的精湛表演时,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学习戏剧。 年夏,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迁至江安,办了“战时戏剧第二期训练班”,她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剧专,正式步入戏剧殿堂,并得到吴祖光、阎哲吾等老师的赞许。 梦想——负重前行好景不长,在剧专读了一年后,因为经济窘迫,加上后母刁难,肖能芳只能靠为老师抄稿件维生。可微薄的收入,连基础生活都保障不了,更别提戏剧梦。不到一年,她嫁给了自己的高中同学。 尽管婚后生活清贫、无暇抽身,肖能芳却一直没有忘记梦想,闲暇时光,她和剧专留江安同学排演话剧。解放后,肖能芳和冯振华、唐明皆同学共同成立了县文工团,延续江安话剧生命,排演《白毛女》、《王秀鸾》等剧,直到年县文工团解散。 (白毛女剧照) 我为剧专留名年,肖能芳退休后,仍时刻惦念剧专的点滴,多年的求索和追忆,她决定写一本关于国立剧专的书。 年,肖能芳完成了《国立剧专在江安》,发表后得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这大大的鼓舞了她。 年冬,她开始筹建《国立剧专纪念馆》。由于当时江安只她一个剧专学生,她便以“剧专馆筹备处”的名义,写了十四期《剧专校友通讯》,迎送了四批校友近三百多人次;自费走了七八个省市,向校友们征集了(无偿)近万件剧专资料及两千多元现金…… 年,所有的努力终于有了回应,党政领导批准正式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 肖能芳身体力行,终于了却心头的戏剧梦,让江安和剧专共存共荣。 (年曹禺在中戏为江安剧专陈列馆题写馆名) 上千封信,只为心中不灭的戏剧梦 肖能芳的壮举,使得江安留存了大量国立剧专的史料,其子王绍奇回忆这段到:“母亲在酱园厂退休后,遇上改革开放,父亲母亲连续担任了三届的县政协委员,家庭经济条件也好转。然而她心中有一个伴随终生的剧专情结,一直未能了却。于是她书写了上千封信出去,联系原国立剧专的师长校友,不仅自费邀请原剧专老师、校友来江安重游,还不远千里去北京、上海,寻访当年的剧专老师校友……” 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在肖能芳的积极倡导下,江安县城在国立剧专旧址创建了江安国立剧专陈列馆,传承了珍贵的剧专抗日文化,而江安也因国立剧专,载入中国戏剧的史册,成为中国戏剧摇篮。 现在,江安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恢复国立剧专原貌,再现剧专的梦想就要成为现实。 家国 与国立剧专新校址一同降生,传承江安人文精华,大兴江安文化产业。 赞赏 长按治白癜风有什么土方北京中科白瘕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