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编者说:在不同的场合,遇见不同的人,都会问我一个相同的问题:“你是清华的研究生,为什么要当老师呢?”或者就是:“你是学历史的,即使清华毕业了,也只能当个初中老师。”聆听疑问,总有些尴尬和苦涩,心理回荡着两句话:“有些鸟儿总是关不住的”,“有些人是靠着信仰活着的”。报之以简单的微笑,也许只能这样了。这个国家和民族,总有一些人需要去做一些事情。陈老师今早发来新的文章,没有理论的辩说,没有深深地抒情,但是对老师的回忆和深情,都包含在一字一句之中。陈老师的文章,让我想起了钱穆《师友杂忆》里回忆吕思勉,顾子重,华氏兄弟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捧来一看。

老师生涯的意义,是他自己和别人的评价的总和再乘10的N次方,而且这个N还是一个相当大的正整数。

老师是一个普通人,他的意义不在青史留名,而在岁月留痕。所有老师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所有不可磨灭的痕迹,都是影响学生的微晶,这些微晶纵横交织,形成硕大的蓝宝石,给学生的人生里程增添着光辉。而蓝宝石的光芒时而闪现,也会给老师带来巨大的温馨。

—题记

前几天,有个姓黄的小学同学打电话找我,说他们正在筹备开同学会,已经联系了四十多个人。并且告诉我,小学同学中,有八个人去世了。教过我们的老师中,杨校长去世了,袁老师去世了,黄老师,柏老师,康老师都还在。希望我积极参加,我当然是满口答应,态度积极的。

说来真是惭愧,小学毕业几十年来,我是很少想到要开同学会的。说实在话,我小学的同学,有大半人连姓名都忘记了。有部分人只记得姓,不记得名了。只有少部分人,还记得他们的姓名和相貌。而记得很清楚的,也就那么几个人。例如,去世的人中,有一个我记得很清楚,因为读书时和他打过架,后来又是见过面的。至于老师,杨校长、袁老师、柏老师除读中学时见过几面,后来就一直未见到。黄老师倒是偶尔见到,而康老师则自他从我读书的学校调走后,就再也没见到过。我还真是想见一见还健在的老师和同学啊!

过了几天,黄同学又打电话告诉我,说是柏老师去世了,而且还补充说,同学会得抓紧办,否则有的老师和同学可能就见不到了。在他的前个电话里,就说有八个同学和两个老师去世,那时我心里虽然很伤感,但还是相对平静的,毕竟几十年了嘛,有人去世也在所难免。而柏老师当下的去世,却在我心里掀起了波澜,久久不能平静,尘封的记忆也就因此打开了。

在我脑海里呈现出了柏老师的身影。高高的个子,皮肤白皙,穿着得体,举止文雅。课堂上说话声音不大,但能够听得清楚。黑板上写字很秀气,不乱写,有秩序。同学们都猜想,他一定是来自一个有文化的人家吧。后来知道了,他的家其实在农村,比较穷,他是师范毕业后才当上老师的。

柏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在课堂上,也不是在学校里,而是他在学校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学校在一个小镇上。在生活困难时期,猪肉很紧俏,买肉要凭肉票。小镇上有个屠宰场,卖肉就在屠宰场外面。那时买肉有个讲究,不是要买瘦肉,而是要买肥肉,尤其要买宝肋肉,因为可以多熬油。有一天,柏老师也来排队买肉。我们一群孩子则在那里玩。快轮到柏老师时,有个小干部从肉铺里面把仅剩的一块宝肋肉买走了,柏老师只买到一块半肥半瘦的肉。有人很替柏老师抱不平,但柏老师淡淡一笑,什么也没有说。于是有人就说:“柏老师,凭你的文化,不如去当干部!”柏老师微微一笑,说:“从长远来看,当老师更有意义。”那人又说:“当老师有什么意义?”柏老师说:“也没什么意义,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觉得那人没听懂,因为他不说话了。我也没听懂。只是觉得奇怪,柏老师为什么要“燃烧自己”呢?长大一些后,又听到其他人讲类似的话,又读了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似乎才明白了柏老师的意思,而这句话也就牢牢地刻在我心里了。

现在,柏老师去世了,他这枝蜡烛真的燃烧尽了自己,真的熄灭了,成灰了!他作为造物造就的生命之一,终于回归了造物。还有杨校长、袁老师,他们也去世了。柏老师说“当老师更有意义”,那么,这些老师的一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过去有一句俗话:“家有三升粮,不做娃儿王。”当老师嘛,上课,下课,批改作业,组织学生活动,批评或者表扬学生,送旧迎新。送走的学生渐渐淡忘了老师,迎新的老师也渐渐淡忘了送走的学生。能想到老师或者有机会的学生,偶尔去看看老师,没想到老师或者没有机会的学生,从此不再见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人老了,退休了,生病了,去世了。我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在毕业后曾经去看望过老师,也不知道在老师去世时是否有学生去悼念过,更不知道是否有人写文章纪念过老师。反正在这几方面我都是做得很不好的。这些老师,做了他们想做或者不想做的事,默默走完了人生。这当老师,真的有意义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老师的意义,是否只能从有多少学生来看过老师的角度去找呢?或者只能从老师对自己生活意义的评价中去找呢?亦或只能从老师的生活历程中去找呢?这应该是远远不够的吧。这样找来找去,往往就会觉得当老师没有意义。老师的意义,还应该从他的学生中去找。正如果农的意义在果树一样,老师的意义在学生。果园的果树愈多,果树受到的关照愈多,长得愈茂盛,果农的意义就愈大;老师教的学生愈多,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愈大,学生成长得愈好,老师的意义就愈大。正因为如此,对于老师的赞誉,才有“桃李满天下”的说法。

说到老师的意义在学生,有人也许会举出某老师的某学生当大官了,有什么成就了,以此来证明老师的意义。其实,这通常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学生之当大官,取得成就,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不一定是老师的作用,甚至完全不是老师的作用。老师的作用,仅仅在于他对学生产生的实际影响。

那么,就我这个学生而言,老师对我究竟有些什么影响呢?打开记忆封箱,尽可能地去寻找吧!柏老师,除了他的音容笑貌和那句话而外,我实在找不出其他的印象来。袁老师,我只记得他在写字课上给我们讲,写毛笔字手心要空,因此他要我们在手心里握个纸团写字。直到今天,我还不知道他的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杨校长,印象多一点,他喜欢写诗,并且让全校同学在朝会时朗诵他的诗。我还记得其中一句:“我们是新中国的少年……”。还记得他在课堂上带着深奥的表情,给我们讲天上有多少星星,说他在小时候,夏天的晚上拿把扇子,数天上的星星,怎么也数不清。后来读了书,才有科学家告诉他天上有多少星星。他还在黑板上写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话,然后慷慨激昂地给我们讲演……

还健在的黄老师,是我的发蒙老师,四年级时又教过我们。她是一个女老师,个子不高,稍胖,皮肤很好,在同学们眼里,她是很漂亮的。还听说,她的丈夫是高中毕业生,也在教书。那个时候,高中生的文凭在我们那里就是很高的了,因此对她又多了几分敬畏。

黄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刚上学的时候。那时我们上学,并没有大人陪,是高年级同学把我带到学校,交给老师的。开始我很不适应,畏畏缩缩的,躲老师、躲同学、不说话。回家后就不愿意再去学校。母亲跟黄老师说了我的情况。黄老师说:没关系,我来想办法。后来,黄老师借机会表扬了我几次,还把我吸收入少先队,让我当了个少先队的小干部。我就慢慢适应起来,喜欢学校了。当然,母亲找黄老师的情况是她后来告诉我的。

小学六年,难道这几个老师对我的影响就是这些?再仔细想想吧!其实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各种影响构成一块内含美玉微晶的发光的石头。他不断发光,影响着学生,而岁月的流水则将它一层层的剥蚀。到现在还记得起来的东西,应该就是熠熠闪光的美玉微晶了吧!这美玉微晶,将永远伴随学生,而对他产生终身的影响。因此,记忆的留痕虽然稀少,却是极其珍贵的!

当然,记忆的留痕也并不总是稀少的,这里,我得说一说还健在的康老师了,因为他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康老师中等偏高身材,脸部端正,微胖,嘴角自然带笑,稍含讽刺意味。眼睛亮而和善,似乎透着不少智慧。课堂上说话声音洪亮,在黑板上写字很随意,但是字写得很好,有时候,还能在黑板上顺手画上一副画,他的字和画往往使同学们惊叹。

第一次对康老师产生深刻印象的,是去他的寝室。我们学校有一间教师办公室,学生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必须喊报告。而且进去的学生多半是挨批评的。照例是老师坐在办公桌前,学生低头站着,听老师训话。即使进去的学生不是挨批评的,也只能站着。至于老师的寝室,那更是不能随便去的。一天,不知何故,康老师叫几个同学去他的寝室。我们去了,照例站着。这时,康老师从桌旁站起来,搬过一个长凳,说:“请坐”。我大吃一惊,顿时产生一种受尊重和学生跟老师之间平等的强烈感觉。这种感觉直到今天还相当强烈。第二次对康老师产生深刻印象的,是他给我们讲圆周率π。他在黑板上写下字母“π”,然后两手平伸,大声说:“排”。我们那里,是把两手平伸,从左手中指尖到右手中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排”的。康老师的动作,使我一下就记住了字母“π”,并且把它与圆周率联系起来了。第三次对康老师产生深刻印象的,是几个同学与康老师等同船去县城。我们的船快速向前,这时迎面驶来一条船,于是康老师提问了:“请问,相对于来船,我们船的船速是多少?”大家都被问住了。沉默了许久,康老师自己回答:“我们的船与来船相对于河岸的船速相加呀!”这个问题直到大学我还在思索。第四次对康老师产生深刻印象并且还有些许不满的,是换座位的事。我的同桌是个男生,很调皮,上课老是干扰我,我很烦,就要求调座位,但康老师就是不许。后来我告诉家里,父亲找了康老师。康老师说:座位不能换,他要学会和各种人打交道。我当时很不理解,到今天才似乎有点明白了。

上中学后,文革停课,我回到小镇,进了宣传队,大家商议,要演“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选段,场地就在学校。但很犯难:林海雪原和火车站该怎么布景?康老师也在旁边,什么话也没有说。过了几天,他把我们叫去,搬出两个大木板,上面正是林海雪原和火车站的背景画,这是他连日赶画的。布景问题解决了,同学们都欢呼起来。

停课在家无事,康老师要我随他去白岩寺写生。在我的家乡有一个白岩山,它飞立在群山之间,白岩壁立,酷似刀切,云飞雾绕,独路上山,风景绝美。白岩山上有个白岩寺,繁林异木,花草茂盛。我们到了白岩寺,破“四旧”的年代,寺中竟然还有一位老和尚。虽然称为和尚,但听说是女的。康老师似乎与她很谈得来,还给她钱,说中午要搭个火。康老师写生用的是铅笔,他画得很快,我站在旁边看。眼前的风景到了他的笔下,让人产生一种特别的感觉,那笔尖像是在触碰着心灵的某处。中午饭很简单,但康老师与那位和尚说了很多话,还跟她要了花和花的种子。下山路上,我脑海里也萦绕着一副画,这画有山有岩,有云有雾,有花有草,有寺有僧……

上面我讲的这些,也许康老师早就忘记了吧,也许他本来就没有在意。但它们却珍藏在我的心里,并且不肯轻易示人的。它成为我生命中的一种在场,时时与我对话,给我启迪,给我鞭策,催我向前。

是的,岁月的流水是无情的,它将一切剥蚀。在学生与老师生命的陪伴和互动中,有一些东西老师忘记了,学生还记住;有一些东西学生忘记了,老师还记住;有一些东西学生和老师都忘记了,别人还记住。如果老师以他记住的东西来评判自己生涯的意义,那必然是大打折扣的;如果学生以他记住的东西来评判老师生涯的意义,也必然是大打折扣的。推而广之,任何人以他看到和记住的东西来评判老师生涯的意义,肯定都是大打折扣的。老师生涯的意义,是他自己和别人的评价的总和再乘10的N次方,而且这个N还是一个相当大的正整数。

身边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我的妻也是老师,教心理学的。最近收到一个学生的短信。短信有数条,很长,缩编如下:

“老师,我是川大的学生。这次来信,是想跟您说一声迟到了二十多年的‘谢谢!’。

“二十多年前,我读高中时,心理出了点问题,休学了。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妈妈在一本刊物上看到您的一篇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论文,带着我辗转询问找到您家里。您不认识我们,但却很热情、温和地请我们进屋,耐心地倾听,细腻地开导,向我们推荐川医的老师。中午时还给我们母女俩下了两碗热腾腾的炸酱面……在您推荐的川医老师的耐心治疗下,我的病逐渐好起来,重返高中学习,并且考进了川大。后来又考上川大的研究生。我现在是某高校的老师。

“老师,在川大,你没有认出我来。也许我的相貌长变了,也许你早就忘记了这件事情。二十多年来,我一直都想跟您说这件事,但又鼓不起勇气。因为我在走着一条自我成长的超越之路,一路颠颠跛跛,一些纠结需要理顺,心情稍显郁结,也有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您,越是想靠近您,心中越有徘徊,于是时间就这样一天天拖延下来了。现在我终于可以跟您问个好,说声“谢谢您”了。有人说:“别让对你好的人等得太久”,我却过了二十多年才来跟您说这件事,心里很觉得愧疚,请您原谅!

“那次见到您,您用朴实的温情给予了我和家人一种可以珍藏在心底的不竭的力量,它驱散了我们当时感受到的迷茫和失措,给我们引荐了一个可能走出困境的方向和路径,这份温暖和鼓励给我们信心。好多年后,每每回想起来,都会觉得从您无私的善举中,在源源不断地汲取力量。

“这件事可能有点偶然,但是也不偶然,您和您所在的集体在工作的几十年中,无形中帮助了很多人,您们不记得了,他们还记得,应该还有很多想感谢您的人们,尽管他们不一定像我这样与您有从大学到研究生师生缘分的幸运。”

妻和我反复回忆,怎么也想不起这件事来。只有我仿佛记得有类似情景,还不知道究竟是不是她。想不到一次普通的接待,竟然被这位同学珍藏了二十多年,而且产生了如此重要、如此长期的影响!

是的,老师做的事情,多半是普通的。老师就是一个普通人,他的意义不在青史留名,而在岁月留痕。所有老师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所有不可磨灭的痕迹,都是影响学生的微晶,这些微晶纵横交织,形成硕大的蓝宝石,珍藏在学生的心里,不肯轻易示人。但它是学生生命中的一种在场,时时与学生对话,启迪和鞭策学生,给学生的人生里程增添着光辉。而蓝宝石的光芒时而闪现,也会给老师带来巨大的温馨。这也许就是当老师的意义所在吧!

年元旦写于江安花园汇源居

赞赏回馈陈老师

陈正雨思

赞赏

人赞赏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白癜风专家百姓放心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anzx.com/jaxtc/21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