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副理事长、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栋与鹤山茶叶有着特殊的缘分和深厚的感情,他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之下,鹤山的茶叶一定可以恢复做强传统名茶,做优鹤山红茶,搞好一二三产融合,迎来新时代伟大的发展阶段。 (陈栋谈鹤山红茶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陈栋自述:我与鹤山茶叶感情深厚 我年考取了我国著名的茶学育种家、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创始人陈兴琰教授的研究生,他是鹤山隔壁的三水县人,就读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专攻茶学,在年间他深入鹤山茶区调研,在上海《国际贸易导报》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广东之鹤山茶业》论文,论述了日益衰落的中国茶叶怎么振兴的问题,引起了民国政府的重视,于是广东省农林建设厅年便在鹤山昆仑山下成立了广东省茶树改良场,这对之后鹤山和广东红茶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陈栋 我的导师经常给我讲起这段历史。研究生毕业后我在广东省农业厅分管茶叶工作18年,也到过鹤山茶区调研,从方金福、吴子先、焦修范、李镜波等老前辈口中也了解不少鲜为人知的鹤山茶故事,特别是在编写广东茶史的过程中,对鹤山茶业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从茶叶历史长河来审视,我们不难发现鹤山在改革开放后沉默了30年。也许正因为它的沉默,才有幸让鹤山的历史名茶产区保存下比较完美的绿水青山。我十分高兴,在沉默30年后的今天,鹤山市委市政府顺应新时代茶业发展的新需求,举办首届鹤山红茶文化节,并就鹤山茶业发展问题开台论坛,共同探讨新时代助推鹤山红茶发展的方略。 鹤山红茶历史大约有年 陈栋说,鹤山茶叶起源于什么时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从南海郡大佛山区域来看,记载产皋卢茶已经有年以上历史;年《广东新语》等史志已记载古劳镇对岸的西樵盛产名茶。年《鹤山县志》开始明白记载鹤山产茶,由此认为鹤山红茶历史大约有年。 陈栋表示,要了解鹤山红茶的历史地位及其对茶叶产业的贡献,必须首先了解我国红茶发展的兴衰史,因为全世界的茶树种质、生产技术和茶文化都是从中国传播出去的。中国茶史就是一部世界的茶史。 年中国红茶历史 陈栋认为,中国红茶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第一个是“始创发展阶段”,时间从神农时代到年以前,这个时期中国垄断世界茶叶的生产和贸易,全国茶叶主要经广州黄埔港出口欧美和世界,因而给予鹤山极好的茶叶发展机会。 第二个是~年的“鼎盛辉煌阶段”,年鸦片战争打破了广州一口通商的局面,带来了滞后50到60年的茶叶生产出口大繁荣,全国种植面积、产量、出口量和贸易顺差规模迅猛增长,商品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实现出口红茶10.01万吨,创造了历史记录。鹤山红茶正是在这个时期,得天时地利,成为广东最大的外向型生产基地。但在这一时期,英帝国主义派出技术间谍不断盗取我国茶叶技术,开始把中国茶种分别引种到爪哇、印度、斯里兰卡和毛里求斯等殖民地国家,打破了中国的垄断地位。 第三个是-年的“走向衰落阶段”,从年开始,中国的茶叶开始出现拐点,从过去一统天下转为持续走下坡路。到年的时候基本上“归零”了,因为中间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切断了中国茶叶的海上运输,加上在这时英国殖民地的印度、斯里兰卡茶叶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并大量投放伦敦拍卖市场,导致中国红茶产量从辉煌时期约13万吨跌至年0吨。 第四个是-年的“恢复振兴阶段”。年共和国成立之后到年,为了振兴国家茶叶事业,政府成立了国家茶叶公司,由国家的农业部、外贸部、商业部和供销社等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全国茶叶产供销和出口创汇,开展了老茶园恢复改造、推广机械化半机械化国营、集体茶场经营模式和一系列技术革命。一直到年才实现出口红茶10.34万吨,第一次超越我们祖先年的出口记录。 第五个是-年起至今的转型升级阶段。这是改革开放阶段的茶业发展时期。国家年取消统购统销、放开内销茶叶市场以及年国际取消对出口茶的亏损补贴之后,原来依靠生产出口茶的茶场就不知道自己怎么面对内销市场了,在一年之内,全省多家社队茶场和地方国营茶场全部停产或转包给个人,广东出口红茶从每年吨左右剧减到年不足吨,全国到年也只出口红茶2.3万吨。鹤山茶叶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走向快速衰退的,从18世纪到计划经济时期的“广东第一大县”逐步变为茶叶小县,从年到现在,整整沉默了30年。 陈栋认为,纵观中国红茶年发展史可以看出,鹤山茶业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第一至四阶段,而在第五阶段则属于倒退、迷失的30年。如今,在鹤山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鹤山红茶又迎来新时代了奋力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鹤山对广东茶业有四大贡献 纵观中国和广东红茶发展史,鹤山茶叶拥有独特的地位并为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栋认为,鹤山的历史方位及对广东茶业的贡献有四个方面: 历史文化悠久,第一产茶大县。首先是历史悠久。东汉(25-)《桐君录》和东晋(年)裴渊《广州记》:“酉平(今惠河辖地)出皋芦,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南北朝·宋(5世纪中)《南越志》:龙川、河源、南海诸山产皋卢等茶(南海郡包括鹤山),据此从大佛山茶区来推测,鹤山至少有年茶史;若从具体记载大规模商品茶产销源于道光6年()《鹤山县志》计,有年红茶出口历史,远早于粤北。其次是第一产茶大县。史书记载,从清代道光到同治年间,鹤山红茶产量均占广东半壁江山。自从康熙23年()开海禁并只许广州“一口通商”,鹤山就开始生产出口工夫红茶、扎碎红茶,商品茶园规模化发展。清·道光6年()徐香祖等《鹤山县志》:“鹤邑无多物产,古劳茶之外,唯烟草最盛。近则自海口至附城,毋论土著客家,多以茶为业。”道光16年县志又称“大雁山,在县东七十里……其山宜茶来往采茶者相继不绝。种植面积约8万亩,年产茶叶6万担”。 出口红茶之源,传统红茶之乡。鹤山,是广东最早生产出口工夫红茶的茶区,鸦片战争前后以生产出口传统红茶为主,道光到同治年间(-)有茶园10余万亩、产茶0多吨。红茶生产出口甲广东(省志)。“鼎盛时期,鹤邑产茶占全省产茶量之半,占输出总量之八、九成”;年产茶担(不含级外担);-年代茶叶产量约吨(出口红茶占70%),与英德相当,比海南略少,全省年出口红茶1万吨,三分有其一。可见,从18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鹤山均是广东出口红茶主产地、核心产地,是广东红茶出口第一县。因此可以说,没有鹤红,就没有广东的红茶定位,也没有英红。鹤红与古劳银针、西樵山茶一样,以其独特的品质,在清代中后期就享誉世界,成为国际著名的“传统红茶之乡”。 茶叶香味独特、品质“粤中第一”。清(年)《西樵游览记》:“西樵山,也称茶山,唐末诗人曹松移植顾渚茶于此,今山中人多植之为业。周氏樵志:樵茶为东粤第一,武定侯称其甲天下;细注其气密覆,凝结不散,芬馥若兰,山川佳气钟之也”。清·道光6年()徐香祖等《鹤山县志》:“古劳之丽水山阜皆植茶,其最佳者,曰石岩头,其生于石上,味特香烈。白露日采者谓之早白露,能愈百病,邑中物产,惟此可以甲诸郡。昆仑山亦产白云茶,可巳痢疾,然不多得”。陈栋的老师曾经在年考察鹤山茶叶时也喝过古劳银针,认为比洞庭湖之君山银针好。 第四,茶叶科技摇篮,留下不少科学财富。广东省第一个国立茶叶研究机构——广东鹤山茶树改良场,于年在鹤山县附城镇昆仑山下成立,可惜因为战乱,政府没有经费维持,没几年就停办了。年,陈栋和李镜波局长到昆仑山还看到了茶树改良场留下的门柱子和当年留下的茶园遮阴树和茶树。 鹤山茶业的短板 鹤山茶叶的短板在哪里?陈栋用“茶叶1.0、2.0、3.0、4.0时代模型”来评价鹤山红茶。 所谓“茶叶1.0时代”,就是指年之前漫长的那个自然生产和手工化为主的茶业发展阶段,那个时代茶树全部是顺坡种植,采用本地群体品种的种子播种。基本上没有机械化,主要是靠手工。它的经营方式就是小生产、小商贩式产销,没有品牌企业。 2.0时代是解放后到改革开放的年左右,就是以国家战略推动集体国营农场规模化生产,实行国营统购统销的时代的特点。其主要特征是本地群个体品种规模化种植,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一大二公”,不允许个人和私企从事茶叶产销活动。 3.0时代就是按照市场需求和效益最大化来安排茶叶生产,放开内销市场,允许个人和私企生产经营,因此茶树品种和茶叶产品转变为高端化、多样化、差异化、安全化。3.0时代是一个回归市场,用现代工业技术、信息技术、连锁营销等支撑的一个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茶叶的时代。然而,在这个3.0时代,鹤山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销模式,昔日辉煌的茶业日益走向衰落。但是,同处一个变革时代,英德红茶却在大力发展传统出口红碎茶规模的同时,依托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科技带动、龙头引领,奋斗20年,成功用内销型英红九号创新名优红茶产业替代了传统出口型群体种英德红茶茶业。 广东省茶科所从年创制中国第一个名茶级红茶是“金毫”红茶,那个时候卖一斤元,跟西湖龙井特级同价。茶叶研究所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英红九号茶树良种、一套“蔗甜兰香”红茶加工性技术和一个“F2C”营销模式,加上英德市“三长”共同打造英德红茶地理标志公共品牌,带动了一个种植面积8万亩、年产创新名优红茶吨、年产值20亿元的新英德红茶产业。退休的英德吴市长感慨的说,我当市长时想推动英德9号的种植都推动不了的事,没有想到在退休4年以后通过办个人示范茶场带动了那么多人推广种茶,这是3.0时代市场与科技的无穷力量。 而未来的4.0茶业时代,将是一个智能化、个性化、便捷化的新时代,一个生态美丽、绿色健康、体验高品味生活的新时代。那么,比较鹤山茶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短板与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方位主要还停留在茶业2.0时代,错失了从计划向市场转型升级的良好时机,使产业发展落后了先进茶区30年;二是茶树品种还停留在2.0时代,严重制约着鹤茶业向3.0时代升级;三是生产技术装备落后,与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不相匹配,以致产品结构单一、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全、附加值不高。 “1+1+n”工程鹤山茶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鹤山茶业错失了3.0时代的发展时机,但却留下了茶业4.0时代必须具备的绿水青山和传统文化等有利因素。在广东全省上下都在贯彻落实习近平对广东“四个走全国在前列”的讲话精神,奋力实施乡村振兴的今天,鹤山红茶茶业一定要按照茶业4.0时代起步规划设计,也就是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战略,实现鹤山茶业新时代“弯道超车”。 鹤山具有“国际茶乡、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侨胞众多”等诸多茶业发展优势,陈栋认为,鹤山茶业的总体定位,应当是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茶文化养生体验产业”,发展路径是重点打造“1+1+n”工程,即由政府搭台,联合企业和茶叶协会共同打造一个每年一度的“鹤山茶文化节”,建设一个大型茶业深加工产业园,打造N个传统名茶“三产融合特色小镇”(白水带、马耳山、古劳……)。产品定位是做强传统红茶、传统绿茶,做大个性化创新名茶、创新养生茶。 总体思路是保存传统、创新升级。保存传统,是指保留一定规模的传统核心产地老茶园,以此打造n个“生态美丽+传统茶文化体验”特色小镇;创新升级,是指发展“茶旅融合、侨乡特色、健康养生”的现代茶业,推动“品种革命”、“技术革命”、产品创新、服务业态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满足发达地区人民健康生活新需求。到年建成生态茶旅基地2万亩,年5万亩,建成年消化抵挡茶叶原料吨的高新技术茶叶深加工产业园一个,实现茶业三产增加值20亿元。 “五个发展”推动鹤山茶叶复兴 要实现以上战略目标,陈栋建议必须坚持以下“五个发展”并抓好相关措施的落地生根: 第一是坚持创新发展,走创新发展道路。走创新发展道路,大力支持“茶树品种创新革命”。一是茶树品种创新,从古劳、皇帝石、合成群体中选出升级版的高香型传统红茶、青茶新品种;引进、创造养生、美丽、特色、适应机械化新品种;二是茶园美化创新,应用推广美丽茶园“良种良法”核心技术;三是传承创新历史名茶手工制作文化遗产。 第二是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保证茶叶产品安全。坚决不用农药,使用有机肥要防止动物粪便重金属超标;要保护好核心产地老茶园,保持土壤养分平衡。禁止烧山开垦,营造“乔木+茶+草药”复合群落、维护茶园生物多样性。 第三是坚持走生态发展道路,建设美丽茶园。选择最适宜新良种实现高品质的种植环境,三产融合、拓展旅游运动功能;营造绿水青山、有机生态、功能多样的“养生茶谷”,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第四是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高品味养生产品与服务。一是建设“鹤山茶业功能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开发一组“高品质、高辨识度、高养生功能”新产品,满足人民幸福生活新需求。二是开发推广时尚、便捷的“电商”新产品和新零销商业模式,大力发展茶叶跨国电子商务服务。三是政府建立扶持茶叶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扩大鹤山茶业核心价值宣传,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四是高品品质高品位服务,保障消费者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五是坚持走共享发展道路,创新机制和业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引入战略股东,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或借助外力,整合资源、定标准、建数据、促升级。 丘海涛柯学潜赞赏 长按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呢儿童白癜风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