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第五批非遗名录 今天小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编从兴文县博物馆(兴文县文物管理所、兴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宜宾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出炉,在全市入选的3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我们兴文有15个入围,占据了全市的半壁江山。 按照《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经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我市共有传统技艺、传统医学、传统音乐、民俗等9大类3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我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兴文县15个,宜宾县、珙县各5个,筠连县、江安县各2个,长宁县1个,高县、屏山县、市博物院各1个。 宜宾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共计33项) 序号 项目名称 所属类别 申报地区(单位) 保护单位 备注 1 石城山花灯 传统戏剧 宜宾县 宜宾县文化馆 2 石城山牛牛灯 传统戏剧 宜宾县 宜宾县文化馆 3 横江山歌 传统音乐 宜宾县 宜宾县文化馆 4 兴文民间耍锣 传统音乐 兴文县 兴文县 民间耍锣协会 5 苗族竹箫 传统音乐 兴文县 兴文县苗族文化促进会 6 南广河船工号子 传统音乐 筠连县 筠连县文化馆 7 说春 曲艺 宜宾县 宜宾县文化馆 8 珙县麦秆画 传统美术 珙县 珙县慧雅 民间工艺品 开发有限公司 9 贾氏微书 传统美术 兴文县 兴文县文化馆 10 川南民居木作技艺 传统技艺 宜宾县 宜宾县文化馆 11 双河凉糕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长宁县 长宁县文化馆 12 红桥猪儿粑 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江安县 江安县文化馆 13 底洞金曲村 白酒酿造技艺 传统技艺 珙县 珙县非遗保护中心 14 土法榨油技艺 传统技艺 兴文县 兴文县古宋 粮油有限责任公司 15 米酒酿造技艺 传统技艺 兴文县 兴文县 苗族文化促进会 16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兴文县 兴文县 苗族文化促进会 17 苗族服饰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兴文县 兴文县 苗族文化促进会 18 苗族牛皮鼓 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兴文县 兴文县 苗族文化促进会 19 中都果果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屏山县 屏山县文化馆 20 宜宾芽菜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宜宾市博物院 宜宾市非遗保护中心 宜宾市博物院 宜宾市非遗保护 中心 21 沈氏泡菜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珙县 珙县凤鸣 蔬菜专业合作社 22 川南请春酒 民俗 高县 高县文化馆 23 苗族百桌长宴 民俗 兴文县 兴文县 苗族文化促进会 24 苗族吃新节 民俗 兴文县 兴文县 苗族文化促进会 25 苗族民间杂技 民俗 兴文县 兴文县 苗族文化促进会 26 川南婚俗 民俗 江安县 四川省 夕佳山民俗博物馆 27 李氏正骨术 传统医药 珙县 珙县巡场镇 医院 28 苗族特效接骨医药 传统医药 兴文县 兴文县 苗族文化促进会 29 苗族药豆 传统医药 兴文县 兴文县 苗族文化促进会 30 苗族芦笙舞 传统舞蹈 兴文县 兴文县 苗族文化促进会 31 苗族传说 民间文学 兴文县 兴文县 苗族文化促进会 32 筠连红茶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筠连县 筠连县文化馆 第四批扩展 33 底洞豆腐干 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珙县 珙县非遗保护中心 第一批扩展 下面,让小编带你去认识下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兴文民间耍锣 兴文民间耍锣,是兴文县三百多年来盛行于城乡的民间传统锣鼓音乐艺术,经常出现在婚丧嫁娶、节庆聚会、宗教仪式等各种场合。早在清康乾盛世年间,群众文化匮乏,川剧产生并成为最重要的大众文化形式,影响遍及城乡,为随时满足人们对川剧和音乐的艺术享受,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民间耍锣应运而生,从川剧锣鼓演奏中衍生出来。 川南民间各地盛行耍锣,引领大众文化生活数百年,成为大众最喜闻乐奏的民间音乐。兴文民间耍锣是兴文县颇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竹箫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民族,竹箫和竹箫曲就是他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和传统音乐之一,兴文苗语称buxlet(“布哩”),属吹管乐器和吹管音乐。 贾氏微书 贾氏微书承袭中华几千年传统书画精髓,使用自制的特殊毛笔,精选竹木、奇石、宣纸、陶瓷、象牙、角质、金银、玉器等不同材质作为载体,通过特殊的方法,将精湛的微书技艺呈现出来,平均密度每平方厘米—字,最大密度每平方厘米1字以上,使人惊叹叫绝。 贾氏微书体现了中国人民高超的艺术智慧和创造力,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 土法榨油技艺 由于木榨菜籽油造就了有纯天然、无污染菜籽油油品质,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人们开始回归原生态,怀念土法榨油这一不可多得的千年民俗风情。于是,兴文县古宋粮油有限责任公司便把这有多年历史的油坊和榨油工具经过修缮后重新开始为市民榨油,“土法榨油”的美名也吸引了周边市县甚至成都、重庆、深圳、北京、浙江等地消费客户。 千百年来的传承便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原汁原味地再现。该油坊依然沿用了千年来榨油三大工序,即石碓窝舂、釜甑受蒸、木榨取油。三大工序皆需人工完成,且每一工序都由手工制成完成,充分体现了民间手工的高超技艺。 米酒酿造技艺 苗族米酒,汉语称常酒,是兴文县苗族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由来已久。据《明史》等记载,兴文苗族先民是汉晋时期伴随迁自甘肃“三危”和湘黔毗邻的武陵区域苗族迁徙而来的,至今约年。他们种植稻米,兴文亚热带的气候和甘甜的泉水又为酿造米酒提供了天然条件,米酒因此产生,俗称“拍酒”。民国《古宋县志》载:“(苗人)喜饮酒,不醉不止,其生性然也。”苗族礼仪有酒重于肉之说。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苗族芦笙,苗语称ghenx(“哽”),属吹管乐器,是川南宜宾市兴文县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和文化符号。据《明史》等记载,其先民是汉晋时期伴随迁自甘肃“三危”和湘黔毗邻的武陵区域苗族迁徙而来的,至今约年。 芦笙起源于古代苗族八兄弟用竹筒制作乐器来祭奠上山打猎死亡的父亲的故事。兴文属亚热带山区,制作芦笙的甜苦竹、茨竹和杉木、野樱桃树很多,制作和使用芦笙历史悠久。清《皇清职贡图》和民国《古宋县志初稿》载苗族吹芦笙用于欢乐和丧祭,婚姻嫁娶则忌奏芦笙。至20世纪90年代始,芦笙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大众面前。 苗族服饰制作技艺 苗族服装制作工艺:自古以来,苗族服装就以绚丽多彩、式样浩繁、寓意丰富而著称于世,又以女式服装最有代表性。一套完整的女式苗族服装包括头帕、勒子、上衣、袖套、围腰、飘带、裙子或裤子、腰带,是苗族妇女挑花刺绣和编织成果的集中展示,服装上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图案是苗族生活的画卷,无字的史书,储存了苗族千年古老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苗族服装制作工艺是兴文苗族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川南十分突出,九姓式苗装载入《皇清职贡图》和《中国苗族服饰图志》。 挑花刺绣是兴文苗族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川南十分突出,九姓式苗装就载入《皇清职贡图》和《中国苗族服饰图志》,挑花刺绣作品是苗族无字的史书,方寸之间生动形象的图案储存了苗族千年古老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苗族腰带编织工艺,是川南山区兴文县苗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皆由妇女担当,以多色麻线或棉线或毛线为原料,将其编为五彩斑斓,图案丰富,长约1丈3尺,宽约5厘米,具有鲜明苗族风格的腰带。腰带是苗族传统服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男女皆束,尤以女用腰带最为精美。 苗族牛皮鼓制作技艺 苗族牛皮鼓,又名吊鼓,苗语称“查朗”,意即神鼓,是川南兴文县苗族重要的传统击打乐器。 据苗族传说,牛皮鼓起源于六千年前苗族母系社会末期苗族后生子庚听从天神指示杀牛绷鼓以祭奠和保护母亲遗体不被族人吃掉的故事,定型于一千多年后苗族父系社会初期即蚩尤时期,苗族大将夸父的卫士“磨”在逃亡途中率苗民绷鼓祭葬被射死的夸父的故事。明代苗族与僰人杂居,以农牧为业,万历元年明朝镇压僰人与苗族,93面铜鼓和42面牛皮鼓被明军缴获。民国时期牛皮鼓专用于丧祭,无事不得敲击。20世纪90年代,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加强,牛皮鼓逐渐用于花山节等喜庆活动(忌悬吊)。 苗族百桌长宴 百桌长宴是川南宜宾市兴文县苗族最隆重的宴席形式。长宴用百张左右桌子连接摆放,每桌4人,摆上最有苗族传统特色的九大碗佳肴和苗家米酒,显得场面壮观,气势雄伟,因而得名。 苗族吃新节 吃新节是兴文苗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十分悠久。据苗族民间传说,远古人间没有水稻,苗族先民打猎采摘为生,天神“助略娄”有谷种,但不愿换。苗族先民“蒙博”(女)和“蒙佑”(男)派狗到助略娄谷田里和晒坝上的粳稻里打滚把谷种带回来,不料被助略娄的武士打落在浑天河里,狗拼命游回了家。蒙博蒙佑在狗尾巴上找到几粒稻种。第二年春天,蒙博蒙佑将谷种播下,到农历七月十三日成熟了,正好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蒙博蒙佑采摘稻谷剥壳煮了一锅饭,先给狗吃,然后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子留作谷种,很快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这个日子,人们便把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流传下来。 苗族民间杂技 舔红铁,就是以舌头舔舐烧红的铁器,是川南山区兴文县苗族巫师千百年相传的绝技。据苗巫解释,舔红铁一般在苗巫为久治不愈的重症病人“搂冒”(苗语,意为解除病痛)或“改交”(汉语,意为解除霉运和灾难),驱邪赶鬼时表演,同时口念咒语,以巫师之厉害吓走恶鬼。此后病人再经医生医治,即能迅速痊愈。从现代科学判断,“搂冒”或“改交”以求驱邪避鬼虽对患者有一定安慰、精神支持的心理作用,但实属迷信,而从旁观者看来,舔红铁则不失为一种令人惊心动魄的特技,颇具观赏性。 吞竹签,是川南山区兴文县苗族用来去除卡在喉咙的鱼刺、禽兽骨头及其他异物的常用治疗方法。其法是将竹筷切成约5公分长短,以水吞下,将卡在喉咙的鱼刺等带入肚中,解除痛苦。 下火海,就是赤脚从烧红的铁板上滑过,同时脚板冒烟,嗤嗤作响,是川南山区兴文县苗族巫师千百年相传的绝技。据苗巫解释,下火海一般在苗巫为久治不愈的重症病人“搂冒”(苗语,意为解除病痛)或“改交”(汉语,意为解除霉运和灾难),驱邪赶鬼时表演,同时口念咒语,以巫师之厉害吓走恶鬼。此后病人再经医生医治,即能迅速痊愈。从现代科学判断,“搂冒”或“改交”以求驱邪避鬼虽对患者有一定安慰、精神支持的心理作用,但实属迷信,而从旁观者看来,下火海则不失为一种令人惊心动魄的特技,颇具观赏性。 苗族特效接骨医药 苗族特效接骨医药,是川南兴文县共乐镇茅村石梯坡苗族杨仕树家族代代相传的独门绝技,长于骨科及风湿、淤血、筋络不通等症,尤擅长医治骨折(包括粉碎性骨折)和脱臼。 苗族药豆 药豆是川南宜宾市兴文县九姓苗寨(今古宋镇久庆村土地岩)苗族杨氏的祖传独门药方。它以煮熟的黄豆为载体,将自采的响铃草、青果、草果、油草、生血草、胡玄草、铁灯草(或象耳草)、猪沙灵等新鲜苗药药效藏入其中,可治心累、心跳、耳鸣、脚软等症,尤对内伤、弱症、累伤、水呛、水激等类黄肿病有特效。 苗族芦笙舞 苗族芦笙舞,是川南山区兴文县苗族最有代表性、最大众化的芦笙舞形式,兼具体育性质,包括挤芦笙、山羊打架、龙钻洞三种具体舞蹈,参加者至少三人,一人吹笙(亦常有牛角号与皮鼓伴奏)确定步调,二人随之起舞。若场地较宽,人数较多,吹笙者可不止一人,随舞者可如前增加组合,舞步不变。 苗族传说 兴文苗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由于苗族的文字早已丢失,就用口头语言把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朴素认识,以及对历史传统、习俗风情、生产经验的记忆和总结记录下来,形成了苗族古歌和苗族民间故事。故事内容丰富,有神话、传说、幻想、生活、机智人物、动物、鬼灵精怪等类型。讲故事是他们传承文化,教育后代的重要传统。《苗族芦笙的故事》属于风俗传说类型的故事。 《苗族人变老虎的传说》:人变老虎的传说历史悠久。兴文山区自古有虎,民国时期仍出没山林,民国《古宋县志初稿》记载年匪患后古宋县“时睹野兽出没噬人,死于虎豹者又不知凡几也”。根据《虎爹助子》、《娄抓救妻》、《蚩玛娘奏救夫》等故事有苗族婚姻沿用讲期辰汉俗和抽烟看,人变老虎的传说产生在明清时期。反映了苗族对社会关系、爱情婚姻、宗教崇拜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们兴文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灿烂的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需要我们好好地珍惜,去传承、弘扬和保护 我们为生在兴文而自豪 让我们为家乡点ZAN! 赞赏 长按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界殑涓撳鐧界櫆椋庢不鐤楄鑺卞灏戦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