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巡抚张日晸事迹 文/互联网 张日晸(----),本名日暄,字东升,号晓胆,晚号松庐,清镇县人。日晸出身书香之家,其父张德巽曾在广东秀峰、浔江二书院任教授。嘉庆四年(年),德巽升任贵州定番(惠水县)学正(正八品),嘉庆五年(年)即病逝于任所。 德巽病逝时,日晸年仅9岁。家中儋石倾倒,且未留下钱财,更未余几分恒产,日晸一家顿陷绝境。无奈之际,张母支氏带看日晸姐弟回到清镇,幸喜家中还有三间破屋,几分荒园,支氏便亲自打理荒园,又纺织浆洗,不但要维持一家4口最基本的生存所需,更是咬牙将日晸兄弟送馆读书。支氏对日晸兄弟读书管教极严,无论寒暑,必督其每日读书至深夜,而天未破晓,又催其起床赴书馆矣。日日如此,年未弱冠之日晸难免会体力不支。一夜,日晸在诵读中睡去,支氏令其跪下并手持竹条尽力抽打,哭曰:“零丁若此,犹不知奋,吾无望矣。”支氏的哭泣使日晸尤如醍醐灌顶,自那日起,日晸以超凡的毅力,克服了弱衣少食的困难,发奋苦读。嘉庆十一年(年)即县试考中秀才。其后,日晸进入有贵州第一学府之称的贵山书院读书,嘉庆十五年(年),日晸高中贵州乡试举人,嘉庆二十二年(年)荣膺二甲四十二名进士。随后,日晸授翰林院庶吉士并任武英殿总纂,文渊阁校理。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晸参与了清嘉庆朝的历史重要文献《大清一统志》的编纂工程。在京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的12年间,日晸的官声人品既得嘉庆、道光两代皇帝赏识,亦为同僚称道,其道德文章,更为京城文人首肯。 道光九年(年),日晸获放外官,正因为其任京官期间卓越的表现,道光帝对其破格提拔,将其官阶连升五级,由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外放为四川叙州(今四川宜宾市)四品知府。在叙州任上,恰遇州属江安县遭遇洪灾,日晸亲临险地,组织府卒兵丁民夫等众,且堵且疏,3日之内便控制住滔滔洪水,减少了生命财物的损失。继而,日晸又广设粥棚对灾民施粥放食,使数万灾民幸免于难,灾后,两县均未见饿殍载道,叙州民众感恩不尽。 日晸居家读书时,其母支氏曾有庭训曰:“居家侈,累在一家;居官侈,累在百姓。”日晸在叙州为官,不仅清廉,且节衣缩食,生活甘苦尤如少年时代。然而对穷苦百姓,日晸却是慷慨大方,尤对贫苦寡妇更为体恤,捐银千两创办“励节堂”用以赡养无依靠之寡节之妇,使之得以度日。 道光十二年(年),日晸调任成都府知府,其素知养蚕业已在成都郡内兴起千年,蜀锦更是冠绝中华。但在与部属和百姓的了解中得知,成都民众对植桑养蚕的热情不高。于是,日晸亲自撰写《树桑百益书》引导民众种植桑树,又兴办养蚕教习所,教导民众养蚕技能,未经年,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便在郡内显现出来。日晸在理政闲暇,常招官学中诸生到府衙中,亲自讲习《大学》、《中庸》要义,宣传德化,诸生受益匪浅。 道光十八年(年),日晸擢建昌(今四川西昌)道道台(正四品)。翌年,越巂(今四川越西县)、峨边(今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彝族武装动乱,侵入建昌境内,击败守境清军。朝廷令日晸僣总兵包相卿督兵平之。日晸到达动乱地区后,未几便平息动乱,将彝族武装驱回属地。事后,日晸招回逃亡清军士兵且不委罪,复编练乡勇,又修筑碉堡,更于交界要隘处建城一座,使建昌郡内得以较长安全保障。 道光二十一年(年)日晸迁浙江盐运使(正四品),未一年,擢湖北按察使(从三品),翌年,迁四川按察使。作为主管一省刑律的长官,日晸对案件的审理慎之又慎,但凡各州县上呈的已审结案件,日晸均要仔细审阅,一经发现疑窦,即饬令重新审理改办,遇有重大疑案,日晸往往亲自率员侦缉办理。其常告戒部属:“刑吏应以哀矜为重”。主管四川刑律两年,日晸治狱平恕,昭雪平反,鲜生冤狱,百姓交口称颂,日晸从不认为是自己一人之能,而是四川各级刑司之功。 道光二十三年(年)春,日晸迁升河南布政使(从二品)。时年夏,暴雨袭河南,25州县连降暴雨旬日,黄河自中牟县决堤,洪水涌至首府开封,日晸急令紧闭全城5座城门并率军民10万人封堵全城进水通道,终将漫天洪水阻于开封城外,解开封城内数10万民众于倒悬矣。洪水退后,日晸又受命救济和安置全省灾民,日晸严格审查朝廷下拨的救灾和安置款项并妥善合理地安排使用,对胆敢贪渎官员严惩不贷。日晸又在全省广筹善款,于开封城外建5处灾民集中安置处,到日晸任满离豫时,此5地已成村寨,民众安居矣。 道光二十六年(年),朝廷擢日晸云南巡抚(从二品)。自此,历29年,其终为疆臣。自河南赴任途中,日晸惊闻噩耗,其母支氏在家乡病逝,日晸痛哭昏竭,不能自已。朝廷念日晸勤政30年,不作“夺情”(清制,官员父母病故后不准回乡守孝叫“夺情”)之举,准其回乡“丁忧”。 在清镇丁忧3年中,日晸不忘报效桑梓,捐银近万两为清镇修建城阁亭塔、书院道桥。其捐资修建的城北梯青塔至今犹存,塔基二层有其亲撰并书的《新建梯青塔记》。道光二十九年(年),日晸丁忧期满,仍授云南巡抚。在任上,日晸一如既往地勤政爱民,曾免除云南铜厂民工所欠工本银余两。道光三十年(年),日晸病故于云南巡抚任上。朝廷有恤并准入祀四川、云南名宦祠及乡贤祠。 日晸所著有《庶常集》、《编修集》传世。日晸善书画,留有《篝灯课子图》。日晸书法“不狂不滞,风神动人”,俨然大家风范。 附录一:张日晸(-),本名日暄,字东升,号晓胆,默庵,晚号松庐,清朝贵州清镇人。11岁丧父,"家贫出孝子",发奋求学。清嘉庆十五年(公元年)举人,二十三年(公元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旋任武英殿总纂、文渊阁校理、乡试正考官、大考同考官等。后历任四川叙州知府、成都府知府、建昌兵备道、四川按察使、浙江盐运使、湖北按察使、四川按察使。又任四川、河南布政使、云南巡抚等。道光二十九年(公元年)捐银修清镇城北梯青塔,至今尤存,为清镇人民作出过贡献。二级塔基正面嵌刻有他亲笔撰写的"新建梯青塔记"。道光三十年(公元年)病死于云南巡抚任上。 曾接纂《大清一统志》,在其手中告成。著有《庶常集》、《编修集》。自幼喜爱书画,有画《篝灯课子图》等画多幅,手书有《训子琐言》一帙。其行书五言联:"潇洒书于卷,风流墨一池",不狂不滞,风神动人,是大家手笔。公文底稿集《默庵公牍手稿》等,既可供欣赏,又是研究其生平的好材料。 附录二:张日晸,贵州贵筑人。嘉庆二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道光九年,出为四川叙州知府,调成都。日晸勤於吏职,刻树桑百益书以劝民蚕,创“励节堂”以赡节妇贞女之无依者。政暇,招诸生於署,讲析经义、语录。郡属马边、屏山等厅县,毗连倮夷,令附近居民建修碉堡,编联保甲,民赖以安。擢建昌道。十九年,越巂、峨边夷匪滋事,偕总兵包相卿督兵平之。招复逃亡,编集练勇,修筑碉堡,於要隘建城,以资保障。迁浙江盐运使,再迁湖北按察使,调四川。治狱平恕,不以平反矜能,遇有疑窦,饬另缉改办,告戒属吏以哀矜为重。迁河南布政使。河决中牟,值祥符工甫竣,两次灾区二十五州县,附省灾尤重。每驰诣赈所监视,於郊外隙地捐俸构屋,安戢灾黎,遂成村聚。二十六年,擢云南巡抚,未之任,丁母忧。服阕,仍授云南巡抚。勤於察吏,免铜厂民欠工本银六千馀两。在任一年卒,祀四川、云南名宦祠及乡贤祠。 ●●●清朝抗英名将郭超凡 文/名人百科 郭超凡,字小袁,贵州清镇人。幼时聪明好学,十七岁时就很有文名,学者徐光文给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年)中进士。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六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张之洞皆出其门下。鸦片战争后,于道光廿四年(公元年)调广东作官,历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和广州知府。他不畏-、不惧洋人,平息地方械斗,擒杀海盗“天公大王”,矫正考场弊端,多次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从而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刘訚誉其为“名儒”、“名将”。只因广东总督叶名琛忌才,被其压抑,不能大展雄才。咸丰八年(公元年)5月30日,终因积劳成疾,抑郁早逝。死后,朝廷赠“太仆卿”。 ●●●史海钩沉抗英名将郭超凡 文/市纪委 郭超凡,字小袁,谱号永焜,嘉庆四年(年)八月出生于贵州清镇。超凡幼时聪明过人,15岁已能通读经子史籍,后求学于清镇中四(今清镇梨倭镇右拾村)徐广文塾师门下。因年少时聪颖过人,所写文章“不同凡响”,深受启蒙教师徐广文赏识,为他起名“超凡”。 郭超凡于道光五年(年)中举,道光十五年(年)荣膺进士。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六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后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的景其浚,晚清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皆出其门下。 郭超凡于道光廿四年(年)调广东作官,历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和广州知府。 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一次,驻澳门领事亚马勒在中国人群中纵马驰骋,肆意践踏人命,被一义士愤怒斩杀,英军以此为由,发兵围攻前山。时任香山知县的郭超凡闻讯后,连夜率兵到前山驻守,一边调附近民团援助,一边请省里面派兵增员,顽强固守了二十多天,打了7仗,杀伤许多英军,使交横跋扈的英军大为震惊,让受尽欺压的百姓扬眉吐气。 英军借口“亚罗号”事件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年10月23日,两广总督叶名琛不作镇守准备,致使英国军舰突然闯入虎门海口,进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战争。升任广州知府的郭超凡在清政府一畏软弱退让的情况下,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毫无惧色,毅然率领广州军民奋起抵抗,迫使英军于年1月退出珠江内河,最终广州城安然无恙。然而,遗憾的是仅仅过了一年,就在郭超凡因病解职疗养之时,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病中的郭超凡闻讯后,悲愤过度而昏倒,很久才苏醒过来。 一年后,因两广总督叶名琛忌其才誉,使之不能大展雄才,超凡抑郁成疾,于咸丰八年(年)五月三十日病逝任上,家眷扶柩回籍,葬于贵阳紫林庵之阳。死后,清廷赠其“太仆卿”。 郭超凡不畏强暴、不惧洋人,平息地方械斗,擒杀海盗“天公大王”,矫正考场弊端。多次率领广州军名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与英军作战一个多月中,广州军民伤亡不过数十,而英军死亡逾千,英军不得已退兵,使当地社会秩序得以安宁。他为此被誉为“中华抗英第一人”。刘訚誉其为“名儒”、“名将”。 此外,超凡幼随其祖父郭震远启蒙读书,虽被其祖父视为“掌上明珠”,但对其督导也十分严格。其祖临终时,曾当面对其遗嘱:“我抚育你,承蒙祖宗保佑,你有幸成名,得供今职,我心意足矣!我知道做州县不容易,作廉吏多受累,滥用职权则有辱祖先。我愿你作清贫廉吏,不愿你做富贵险宦”。超凡铭记祖父遗训,以清廉慎权为官箴,无论走到哪里,都一直坚持为民廉洁的为官之道,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称他为“郭青天”。 作为清镇“文武之乡”的代言人,郭超凡不仅文武双全,他精忠爱国的民族气节,也成为了清镇人民的精神支柱。(市纪委) ●●●探访清朝抗英名将郭超凡故居碉楼古堡风骨犹存文/记者贾华 清朝进士、广州知府、抗英名将、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恩师,这些名衔,听起来无不令人震撼和敬佩。这位晚清名儒、名将,就是清镇市人——郭超凡,故居位于清镇市新店镇风字岩村大山之中。近日,都市新闻记者前往该村,探访了这位晚清名人及其后人留下来的诸多遗迹。 仲春三月里的风字岩村,满地油菜花开,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菜花香味。在风字岩村峰子岩组寨子后山脚下,有一栋木瓦结构的老屋。老屋外观黑不溜秋,青瓦、椽皮、板壁均已老朽。几十平方米的院坝全为青石板铺就,石板上的一条条细裂缝,仿佛是老屋面颊上的沧桑皱纹。院坝之后是5步石阶进入檐下,这5步石阶与进入院子朝门的15步石阶,均含数字5,这个数蕴含着古人最尊崇的数字“九五”。古人云:“九五者,位高而不傲,谦和之德。” 这栋老屋,也有闪耀着亮色的地方。“檐窝”两侧的两根粗大木柱,垛在两个造型奇特的柱础上,柱础外观为石鼓形,雕花图案精美。左侧柱础雕饰有麒麟(或貔貅)、肥猪、长命锁、花朵等图案,右侧柱础上雕饰腾龙、凤凰、花朵等图案。老屋体量不大,其貌不扬,可屋子里却“装”着满满的历史文化内涵。据该村68岁的退休老支书张兴志介绍,这栋老屋是清朝进士、广州知府、抗英名将、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恩师郭超凡的故居。“我小时候,故居周围是5栋古建筑群,四周砌有高大围墙,主大门是高大门楼,门楼旁边有四对‘围子’,显示主人的高贵身份。” 据了解,嘉庆四年(年)八月,郭超凡(族谱名郭永焜)出生于此楼。永焜聪明过人,15岁时已通读经子史籍。后求学于清镇中四(今清镇梨倭乡右拾村)徐广文塾师门下。 徐广文门下英才甚盛,有进士四川知县何端、陕西知县任恩培等。据传,每当检试,永焜常列第一。17岁时,徐广文为他取名“超凡”。 据郭氏族谱记载,郭超凡道光五年(年)中举,道光十五年(年)荣膺进士。入仕后,郭超凡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6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 之后任礼部侍郎的景其浚、湖广总督张之洞皆出其门下。道光二十四年(年)调广东,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广州知府。 其不畏强暴,矫正考弊,不惧洋人,多次抗击英国侵略者,与英军作战一个多月中,广州军民伤亡不过数十,而英军死亡逾千,被誉为“中华抗英第一人”。 英军不得已退兵,使当地社会秩序得以安宁。后因两广总督叶名琛忌其才誉,使之不能大展雄才,超凡抑郁成疾,于咸丰八年(年)五月三十日病逝任上,家眷扶柩回籍,葬于贵阳紫林庵之阳,遗憾如今墓址已不可考。 在与风字岩村毗邻的老班寨村一个寨子后的山高处,有一栋高高耸起的石碉楼,一共四层,至屋脊总高约20米,高大雄伟,墙体坚固。碉楼前面和侧面,现存多条青石板铺就的石阶,石阶两侧有许多坚固的石墙,酷似一座古堡遗迹。古堡后面有一排木瓦结构老屋,已经破败垮塌。 走近碉楼仔细观察,楼身为大型石块砌筑而成,楼顶盖小青瓦。墙体全为长约80厘米-2米、厚85厘米的石块,通过錾子精细凿打平整堆砌上去,石与石之间条对条缝对缝,至今没有一处偏移。每块石头重达数百斤至上千斤,可想修建时是花了多少工匠的心血。 这些质量上乘的石块取自哪里?又是怎么搬运上去的?不得而知。 走进碉楼,拱形大门后面是两扇厚达11厘米的木板,底层地面为土层。每层楼均有厚实的木楼梯,层高约3米,有的楼枕已经损毁。上三层每层都设置有多个瞭望口和射击口,易守难攻。碉楼门头上镌有一副颇具文化韵味的楹联,上联为“绵世泽莫如积德”,下联为“振家声还是读书”,横批为“齐治”。从这副碉楼楹联可以看出,主人注重绵世泽、积德、振家声、读书。楹联横批为“齐治”二字,疑为尊孔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是不是此意,以及为什么不用传统的四字横批,那就不得而知作者的本意了。 从碉楼楹联落款信息来看,碉楼的楼主和主修者应为当时的大户、武秀才——郭仪臣,竣工于民国三十七年(年)。据郭氏后人、现年83岁的郭氏长者郭祥芝介绍,当时修此楼主要是用于藏金银财宝和防范匪盗。而这副楹联的作者,系武秀才郭仪臣的族中兄弟、文秀才——郭希侨。有学者解读,文秀才兄弟为武秀才兄长题写“振家声还是读书”,有文人瞧不起武夫的调侃意味。据了解,风字岩郭氏一脉,在耕读、文治、武功方面人才辈出,有仕宦名人,有治学之家。 老班寨村营盘组,因附近高山上有一座古营盘而得名。营盘山是当地最高的一座山,位于古代水东与水西分界的鸭池河水东岸数公里处。爬上山顶,颇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四周数公里外有什么动静,均看得清清楚楚。营盘山顶是一块平地,约有数百平方米,平地中心已被一座铁塔所占据。围绕山顶四周转一圈,发现四周都有石块砌筑而成的围墙,很多石块均为竖立堆砌,围墙局部已经垮塌。 据村支书张兴平介绍,在风字岩村内还有一个名叫营盘大坡的山顶,也有一个古营盘遗址,两个营盘相距数公里,遥相呼应。另有一个山头遗存多条战壕,有一个山坡上有许多显露出来的石棺材,显示当地在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于这些营盘建于哪个时代?是否与固守水东防御水西有关?大量石棺材,是否说明在当地曾发生过惨烈的战争?这些都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另据记者考证,在鸭池河、猫跳河贵阳岸的清镇市新店镇、犁倭镇等地,以及修文县境内的谷堡镇、洒坪镇、六广镇等地,均留下多处明清古营盘,使鸭池河、猫跳河贵阳岸沿线形成相呼应的军事防守营盘群,尽显古代军事智慧。 世居风字岩村、老班寨村的郭氏家族,在明清以来为当地名门望族,其家族留下来的遗迹很多。郭氏一脉在清镇留下的遗迹,除镇西卫古镇(今卫城)之外,还有留在风字岩村、老班寨村的祠堂、祖墓、阁楼、老物件等遗存。 位于老班寨村内的祠堂边组,因郭氏族人于民国五年(年)创修郭氏祠堂而更名。经郭超凡长子郭中义等倡议,郭维垣后裔在郭家寨创修郭氏宗祠,人们便把郭家寨改称“祠堂边”,这个地名一直延续至今。据郭氏族中长者郭祥芝介绍,至清代中叶,郭氏后裔繁衍到百户,郭家寨似小集市,每天可卖两案猪肉,人流量大,寨市繁荣。咸同年间,“长毛”起反,郭氏富户逃亡他乡避乱,直至反乱平息才得以回乡复业,可繁荣寨市一去不返。 郭氏宗祠原为木瓦结构建筑,正房五间,左右厢房各一间,供奉郭氏先祖灵位,为郭氏重大议事场所。后祠堂建材被拆改作他用,仅留下一片地基和一口创修祠堂残碑。 此碑左上角已经残破,被胶水粘合起来,部分字迹已经风化不可认。只见碑首镌刻“永垂不朽”四字,其碑文为:创修郭氏宗祠及祭产序。祠堂者,敬宗者也。祭祀者,迢远者也……郭氏自明代维垣公从征入黔,因受酬公田土爰世于兹已十二世,历年三百有余。前清同治苗逆扰乱,合族逃亡,所存者十之一二。承平后,族人渐次来归,心伤先灵之祀……修正房五间,左右厢房各一间…… 从碑文落款看,此碑立于中华民国五年(年)。 在祠堂边组一个叫轿子山的山上,有一座郭家祖墓,是郭氏进入清镇县境的第二代郭镇靖夫妇之墓,系清道光二十九年(年)十二月,由其第五世孙、时任广东香山知县郭超凡重新修建之石墓坟。在风字岩村蜂子岩组后山上,也有一座石墓坟,为郭超凡之母墓,也为郭超凡做官后于道光年间重新修建。 郭氏望族在当地还留下多处高架房群楼,有的为四合院,有的为三合院,有的为排楼,可惜如今仅存郭超凡故居一栋相对完好,其余均破烂不堪。 只有老屋内留下的柱础、坛罐、太师椅、麒麟(或貔貅)等老物件,还有那些散落山间的祖墓、祠堂碑等,才能证明这些遗迹的珍贵。 据《郭氏族谱》记述,郭氏原籍山西忻州,其先祖郭斌以战功由百户升任副千户,明永乐十五年升任贵州平越卫(今贵州福泉)前所正千户,其子郭清袭职,又以功升平越卫指挥佥事。郭清子郭璘袭职,以功升卫指挥同知、加指挥使衔,世袭四代至郭维垣承袭平越卫指挥使职。据史料记载,明崇祯三年(年)三月,朝廷分置镇西卫(今清镇卫城)、敷勇卫(今修文)。镇西卫置于鸭池河渡口与威清卫(今清镇市)之间,有镇慑“水西”土司之意,郭维垣由平越卫指挥使奉调镇西卫任首任指挥使,郭氏家族遂如清镇。 据史料记述,水西虽靖,但匪患未绝,身为指挥使的郭维垣常领兵剿匪,保境安民。一次在进入修文六广河剿匪时,土匪于河面设“假桥”诱之深入,官兵上桥后桥塌溺水而亡,尸骸不存。 郭维垣也在此次剿匪中阵亡,时年38岁,其长子仅7岁,不能袭职,朝廷调龙图麟继任镇西卫指挥使。由于郭维垣寻尸未果,家人葬衣冠冢于卫城南门外三台山以祭之。 郭维垣遗有镇疆、镇靖两子,朝廷授镇西卫岩脚寨一带土地两千顷酬功恤子。后来,郭镇靖移居郭家寨(今新店镇老班寨村祠堂边组),卒葬轿子山。郭维垣阵亡后不久,大明王朝随即倾覆。《清实录》载,康熙二十六年(年),将威清卫和镇西卫合置为清镇县,明军屯兵承袭世职终结。郭维垣子孙散居卫城、岩脚寨、贵阳等地,后人仍继习武读书之风,文武秀才辈出,至郭超凡中进士而文风大盛,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然而,这一望族遗留下来的诸多遗产,如今有的风雨飘摇,有的荡然无存,有的被遗忘在万山之中。当地有识之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纷纷表示,如不立即加以抢救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将悔之晚矣!“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它们不仅仅是郭氏家族的,也是全村的、全社会的,如今任其在风雨中飘摇,简直是在糟蹋圣贤,抢救性保护,时不我待,势在必行!”一位乡贤心疼地说。 据当地群众介绍,风字岩村、老班寨村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下溶洞等优势。当地有识之士、乡贤、群众都发出呼吁,希望当地相关部门不要再让这些文化瑰宝散落山间,如将风字岩村、老班寨村打造成为以文化底蕴为灵魂、以农牧特产为依托、以农旅一体化为载体的文化之旅、田园之旅,将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相关链接: 营盘,是明代贵州军事要塞,始建于多年前的明朝,是扼制外来进攻的咽喉,营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较大的营盘古堡包括大规模的烽火台、演武场、观察哨等,最大的驻军多达数千人。 营盘一般设于地理位置显要、交通要塞旁的高山上,既保证驿道的畅通无阻,又可储备军粮保证前线军需,还可抵御敌人的进攻。 麒麟,是指中国传统瑞兽。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宋书》:麒麟者,仁兽也。 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貔貅,别称“辟邪、天禄、百解”,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中国古代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 从古至今,帝王百姓都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传说貔貅除了开运、辟邪的功效之外,还有镇宅、化太岁、促姻缘等作用。中国传统有装饰貔貅的习俗,貔貅寓意丰富,人们相信它能带来欢乐及好运。(记者:贾华) ●●●黔中二子之戴粟珍文/名人百科 戴粟珍,字禾庄,别名吴兰雪,清朝贵州清镇县人。道光十九年(公元年)举人。他与黔西举人史荻洲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因而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后来史荻洲客死异乡,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并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学至厚的情谊直今传美谈。戴、史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粟珍著作有《对床听雨诗》、《诗钞》、《补遗》、《南归草》等。 贵州一道诗艺社简介 贵州一道诗艺社宗旨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领,以爱国、爱民、爱传统文化为前提,打造全球华人诗艺大平台,谱写中华文明新篇章!携手一道诗艺,一道努力、一道进步、一道发展、一道成功、一道辉煌!凝聚正能量,共圆中国梦! 总策划:余一 顾问:牧野金笛湖山盟倪进祥彭成梁赋姑 社长:彭继峰 常务副社长:阿诺阿布 副社长:王丽侯尚培杨超 秘书长:王丽(兼) 黔中分社 社长:王丽 副社长:刘志强张杰 黔西北分社 社长:侯尚培 副社长:岳红霞 黔西南分社 社长:袁远 …… 期刊总编:彭继峰 副总编:阿诺阿布王丽杨超侯尚培 编委:阿诺阿布侯尚培张杰杨超王丽彭继峰操挺刘志强岳红霞袁远 法律顾问:李桐祥 本社办有《诗词月刊》《辞曲赋月刊》《现代诗歌散文月刊》《书画美术摄影月刊》《诗词书画艺术精品集》及各种专特刊等,积极推广诗词、歌赋、散文、书画、剪纸、篆印及摄影等优秀艺术作品,欢迎投稿! 总社综合投稿邮箱:gzydsys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anzx.com/jaxxw/76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