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鹤山书院之建有三说:南宋、明代、清代,明代隆庆三年()鹤山祠始建于州学之内,至清代乾隆时迁至鹤山书院,以祀宋儒魏了翁。 南宋时期,魏了翁宦海沉浮,曾两次任泸州知州,政绩斐然。宁宗嘉定十一年()春知泸州,是年母亲谯氏去世回蒲江守孝,嘉定十三年(年)冬赴任知潼川府。理宗绍定五年()八月魏了翁被任命为泸州知州,翌年四月赴任,端平元年()五月诏赴阙,是年十一月离泸。《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儒林七“魏了翁传”记载:“泸大藩,控制边面二千里,而武备不修,城郭不治。了翁乃奏葺其城楼橹雉堞,增置器械,教习牌手,申严军律,兴学校,蠲宿负,复社仓,创义冢,建养济院。居数月,百废具举。” 魏了翁像 泸州鹤山书院始建时间有三说: 其一,南宋说。李贤《大明一统志》卷七十二“泸州”中“书院”条,记载:“鹤山书院在州治南,南宋魏了翁建。”明嘉靖《四川总志》卷十三“泸州”中“学校”条,记载:“鹤山书院州治南,魏了翁建。”清雍正《四川通志》卷五“学校”记载,“鹤山书院在泸州,南宋开禧中知州魏了翁建。”乾隆《泸州志》卷四“学校”记载,鹤山书院“宋开禧中知州魏了翁建,后废。”该志卷七“艺文”中《鹤山书院学田碑记》,为泸州知州夏诏新作于乾隆二十二年(),此文曰:“蜀中书院以鹤山颜者四,邛蒲眉皆建自后,泸则南宋时魏文靖公亲建以课士者。”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百十二记载,“鹤山书院在州学左侧,宋开禧中知州魏了翁建。”熊瑜《宋代鹤山书院考》一文考证,南宋开禧时魏了翁没有出任泸州知州,且没有发现他在泸州建鹤山书院的文献记载,南宋说不可信。 其二,明代说。清乾隆《泸州志》卷七“艺文”收录有明四川提学副使苏葵的《尊经阁碑记》一文,该记云:“泸学在州治之南,鹤山书院旧址。”苏葵(-),字伯诚,别号虚斋,广州府顺德县人。宪宗成化二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他任四川提学副使时,修饰大益书院,择文行之尤贤者读书其中,人皆称其贤。著有《吹剑集》。嘉庆《泸州志》卷三“学校”中的“泸州直隶州学宫”条,说:“明洪武八年,知州许世德改建州南,鹤山书院旧址。”试想,如果当时没有泸州鹤山书院,明代全国与四川方志文献及官员碑记中,为什么会出现鹤山书院的记载?故而,泸州鹤山书院在明代早已存在,只是被误认为始建于南宋魏了翁知泸州时。 三、清代说。清乾隆《泸州志》卷四“学校”记载,鹤山书院“旧址即今学正训导署基”,“雍正十年署牧马正藻改建,今学宫前左侧”。该志卷七“艺文”中的刘辰骏《改义学为书院记》记载,乾隆十四年()更义学之名为“鹤山书院”。他在记文中说,“又念义学之名,特以助夫贫无力者而已。今将进兹土之成人小子,晨夕于硕师之侧,日变月化,斌斌与三代同风,其所属望尤远且大,不揣弇陋,更其名曰鹤山书院,而亦以仍存旧额,俾无忘所自始云。”乾隆二十二年(),泸州知州夏诏新《鹤山书院学田碑记》云:“学田之膏腴蓁蓁,石刻者惟有明,称兵燹极盛,而后赋子虚矣。国初馆侨于州,倅废。”嘉庆《四川通志》卷七十九“学校”记载,鹤山书院“在泸州治学宫前,旧在泸州治南。”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百十二记载,鹤山书院“本朝雍正十年重建,乾隆十五年修。”清代为传承明代泸州鹤山书院,“国初馆侨于州”,“旧址即今学正训导署基”。熊瑜《宋代鹤山书院考》一文说,雍正十年()知州马正藻就义学改建,乾隆十四年()知州刘辰骏正名。他认为泸州鹤山书院建于雍正十年(),此结论是值得商榷的。清代泸州鹤山书院的始建时间,应该为顺治、康熙之时,地址位于州治南,雍正、乾隆时的学正训导署处。由此,嘉庆《大清一统志》称雍正十年()为“重建”,刘辰骏《改义学为书院记》云乾隆十四年()改义学之额名为鹤山书院。然而,此鹤山书院已非彼鹤山书院,后者只是将义学改办为书院,选址在学宫前之左侧,已非原址,且题名为鹤山书院,仅仅体现为传承鹤山之学的关系而已。 历史上,泸州鹤山书院和穆清书院与魏了翁之渊源关系,常常被纠缠不清而谬论流传,需加以厘清,以正视听。 胡昭曦著《四川书院史》中,介绍“泸州鹤山书院”时说:“宋时建,名穆清书院,在泸州治南。”该书,介绍“穆清书院”时说:“在泸州州治南,为宋理宗绍定六年()至端平元年()魏了翁知泸州期间所筑的‘师生之馆’。”年版《泸县志》记载,“绍定五年()知州魏了翁于穆清祠址增建礼殿、讲堂、斋馆以容生徒,教以《六经》、《论语》、《孟子》诸书”,“继谓庙学不可混,更筑师生之馆于庙外,是为穆清书院,后废为祠。” 胡昭曦《四川书院史》中鹤山书院和穆清书院的记载 一问,泸州穆清祠与穆清书院历史?二问,泸州穆清书院是魏了翁建立的吗?三问,泸州鹤山书院的前身是穆清书院吗? 尹吉甫(前—前),西周宣王中兴时的太师,传为泸州人,其地建穆清祠祀之。泸州祭祀尹吉甫的祠堂,位于州城二里之南关外,始建于宋代,后废为观。康熙《四川总志》卷九“祠祀”记载,“穆清祠,治南二里,祀周尹吉甫。”嘉庆《泸州志》卷四“祠庙”中的“尹公祠”条,说:“即古穆清祠,在州城南关外,建自宋时,祀周太师尹吉甫及其子伯奇。”元代,刘桢于故址建祠绘像。明嘉靖《四川总志》卷十三“泸州”之“祠庙”条,“穆清祠,州治南二里,祀周尹吉甫,即穆清书院,后废为观,元刘桢即故址建祠绘像,成化间知州邢幹奏建,祀吉甫。”明代,成化时知州邢幹奏建穆清祠,弘治十七年()叙泸兵备尹嘉言、知州萧敏重建,正德二年()建成,并以祠为穆清书院。民国《泸县志》卷四“教育志”中的“学校教育”之“书院”,其中记载:“元代迫于战争,知州安文宪注意兴学,建制未遑。明宏治十七年叙泸兵备尹嘉言重风化与学校,创尊经阁于明伦堂后,一时士类鼓舞思奋,惜未特立书院。”明朝赵鹤龄《穆清祠碑记》记载,说:“唐天宝及宋开宝间品第历代名宦,优礼而祠祀之,惟太师尹公不与,盖一时之偏见非万世之公论也”,“宪副吉安尹公嘉言乃考制重修谋”,“前厅闳邃为穆清书院”,“重门额曰穆清祠”。穆清书院、穆清祠的营建时间,“始于宏治甲子春二月,落成于正德丁卯秋七月”,即修建于年至年。清代,康熙四十六年()、乾隆二十四年()知州朱戴震、夏诏新,先后重修。嘉庆《泸州志》“尹公祠”条,说:“宏治、正德间兵备尹嘉言、知州萧敏,国朝康熙四十六年署牧朱戴震,先后修建,俱就倾圯,乾隆二十四年知州夏诏新重修”。 尹吉甫像 宋代,穆清祠的营建者不是魏了翁,而是陈损之。乾隆《泸州志》卷二“古迹”中的“尹吉甫祠堂记”,记载:“寰宇记云,宋许沆撰其畧,曰父老相传周尹吉甫实生此地,见于图经旧矣,陈帅损之于报国观又作穆清堂祠焉。”民国《泸县志》卷一“舆地志”中“坛庙”记载,尹公祠“即古穆清祠,在县南门外,宋庆元中泸州帅陈损之改报国祠,以祀周太师尹吉甫及其子伯奇。”陈损之,字子长,隆州籍县人,南宋孝宗乾道二年()进士,官至淮东提举。然而,令人非常不解的是民国《泸县志》却又说魏了翁知泸州时,筑师生之馆,附祀乡先生尹吉甫,与前载自相矛盾。该志卷四“教育志”中的“学校教育”之“书院”,记载:“绍定五年魏了翁以潼川路安抚司知泸州,既除孔子庙舍,以赢生徒,复谓庙学不可以混,更筑师生之馆,附祀乡先生尹吉甫于其中,即旧传穆清书院也。后废为祠(小字注:穆清祠),元代迫于战争,知州安文宪注意兴学,建制未遑。”大概,民国《泸县志》编纂者亦认识到这个问题,故而称此说为“旧传”。 穆清书院的建立者不是魏了翁,而是尹嘉言与萧敏。据明代文献记载,历史上穆清书院的首次出现,应该是在弘治十七年()至正德二年(),叙泸兵备尹嘉言、知州萧敏重新营建穆清祠时,于祠堂中增设书院,是为穆清书院之始。 然而,为什么会出现将泸州鹤山书院的前身错判为穆清书院呢?主要在于,有些学者对民国时期《泸县志》的误读,将穆清书院与鹤山书院混为一谈。该卷四“教育志”中的“学校教育”之“书院”,将“五峰书院”“穆清书院”“鹤山书院”“川南书院”合在一起逐一介绍,四大书院泾渭分明,并无相承关系。显然,当时该志的编纂者,亦没有认为“相传”魏了翁建立的穆清书院就是鹤山书院。魏了翁做泸州知州时,既没有建鹤山书院,也没有建穆清书院,遑论穆清书院为鹤山书院之前身? 明代,泸州鹤山书院的历史,因文献记载缺失而语焉不详。清代以降,该书院的沿革虽脉络如屡,其历史却异常清晰。 清初,鹤山书院建址在州城学正训导署。雍正十年()知州马正藻“购学宫西葺范氏故宅”兴建义学,“后来踵缮增修位文靖公木主其中”,乾隆十四年()知州刘辰骏更义学之名为“鹤山书院”,其址在州治学宫前之左侧。乾隆十五年()知州安洪德重建“详设学田两处”,其后知州杨超“增设学田四处”,乾隆二十二年()知州夏诏新“详设学田一处,学铺三十六间,又勒石撰记以杜侵渔”,随后知州王旭昇“置学田一处”。嘉庆时,赵立忠、徐廷钰、李天培、英贵“增设学田各一处”,知州余永宁“增设学田二处,又详定章程以杜侵渔”,至光绪时学田“收租谷五百八十余担”。 清代泸州城图一 清代泸州城图二 清代,鹤山书院的山长每年由州牧延聘,“以为生徒矜式,专任讲学考课”,“以其田房收入为山长修金及生徒膏火之费”。书院设置斋长,“内庠外庠并收,无一定额”,“生徒多寡,恒视山长学术为转移”,“山长于内庠中遴选一人为内庠斋长,外庠中遴选一人为外庠斋长,责以敬业乐群,收发课卷,支给膏火等事”。另,书院实行首事管理制,“外由地方官委任殷实公正士绅二人,充任书院首事,经管学款,年终开具修费、卷费、膏火及一切舆马杂费,四柱清册,汇报州署核销”。 鹤山书院之山长姓名可考者,第一任为宜兴人储掌文(-),康熙五十六年()举人,纳溪县知县。乾隆十四年()知州刘辰骏“以礼敦请”为鹤山书院“正席皋比”,储掌文云:“泸首辟鹤山书院,招生徒课读其中,日省月试,蒸蒸然鹊起”。乾隆时泸州进士林中麟,致仕归家主讲鹤山书院十余年。江安人杨卓,乾隆时进士,解官归里,掌教鹤山书院,从学者数百人,造就颇多。永川举人李天英,乾隆五十九年至六十年(-)“当道延主东川鹤山书院,一时登甲乙科者,多出其门”。咸丰、同治之时,鹤山书院历聘垫江李惺、大竹江国霖、綦江伍辅庠、江苏叶伯兰诸名宿,“主讲督课,颇严其教”,“时为最盛也”。光绪五年()泸州举人高棠,冷淡仕途,回乡从事教育,出任鹤山书院山长。 鹤山书院的教学“法约有四端”,一为“读书穷源于四子五经,竟委于百家诸子,背诵之日,与生徒从容讲说,力求学识淹贯,育为有用之才”;二为“学文诗赋词章,上规汉魏,下法宋明,虽为科举所限囿于制艺,亦出入于天崇,乾嘉诸家不役役于时趋陋习”;三为“训育日住讲堂,谕诸生以子臣之道,孝友之谊,礼义之节,廉耻之防,有益于身心性命,可以修己治人者”;四为“考课生徒,文字有不善者,力加郢斵无一遗而不予修改者,复于发卷之日,亲蒞讲堂,与生徒指明其疵谬之所在,并勗其可以有造者”。 鹤山书院为泸州造就大批有用之才,其中杰出者有温筱泉。温筱泉,字翰桢,生于同治九年(),泸州人。十六岁时入鹤山书院,光绪28年()考中举人,任云南同知。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支持革命提倡实业救国,在家乡经营筱记温永盛酒厂。年,由他选送的泸州老窖大曲酒,赴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酒城美名远播异域。 筱记温永盛酒厂 清末,随着西学东渐与民族危机加深,鹤山书院逐步走向衰落。民国泸志记载,“光绪以后,风俗渐趋浮薄,求学者束有用之经史于高阁,日求捷径以弋取科名”。书院“学规废弛,出入作业纯任自由而为”,“山长亦惟虚擁皋比”,“始则每年尤有一二次召集生徒出坐讲堂,以读书立品四字相训诫者”,“继者深居寂处,与生徒相见甚疏,甚或遥领院事”。学生考核流于形式,“惟月以八股试帖词章课试生徒,第其高下,内庠为超等特等,外庠为上取中取,分别酌给膏火,以资鼓励,择其文理佳者发贴讲堂,听人抄阅,以便揣摩风气”,“道州署之观风月课乡举年分之决科,亦愈趋愈下,但取字句工整声调流利而已”。 光绪二十七年(),废除八股文,鹤山书院开办为校士馆。宣统元年()泸州官立城南高小学堂迁建于鹤山书院,民国二年()改名为泸县县立高等小学校。二十三年()改名为泸县县立第二小学校,是年泸县县立第一女子小学以泸县县立第二小学校为校址,建于文庙街鹤山书院遗址处。民国二十四年(),改建为泸县县立第三小学。年泸州市人民政府设于文庙街,其后该街改名为市府路,即今泸州市江阳区南城之市府路。一说,鹤山书院旧址在今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此论恐怕不确,需再考。 民国时泸州城图 清文人张棠本题泸州鹤山书院联云:“鸣鹤在阴,回思春梦一场,捧檄昔曾骑鹤去;高山仰止,笑说清风两袖,授书今又入山来。”钱栻题曰:“魏了翁讲学之区,鹤鸣子和;尹伯奇抚琴于此,山高水长。”李天英《鹤山书院有怀诗》,云: 我昔官五开,壤接渠阳界。 遥闻州之北,鹤山讲堂在。 扁户谢熟客,日与古人对。 拨烦困簿领,辨香限趋拜。 泸南升公堂,差偿景行债。 愿慙知识浅,俗学等蝉喝。 黾勉率规条,有基俾勿坏。 缅想宝庆初,时事吁可慨。 鹰犬嗾权门,成大乌台最。 奸言吠君子,翻谓公论快。 公也窜南夷,学易不颠沛。 下启迷惑途,上接周孔沠。 天风扫阴霾,日星光破碎。 时穷道乃亨,毋用卜蓍蔡。 作诗告来者,立身秉珪玠。 明清时期,泸州建有鹤山祠,专祀魏了翁。明万历《四川总志》卷十三“泸州”记载,“鹤山祠,州学内,魏了翁建,后毁,隆庆三年知州吴嘉麟重修以祀先生。”鹤山祠之建,不可能在南宋魏了翁时,为自己建生祠之举,无能如何理学家魏鹤山是不会去做的。隆庆三年(),泸州知州吴嘉麟建鹤山祠于州学之内,是为泸州鹤山祠之始。康熙《四川总志》卷九“祠祀”记载,“鹤山祠,州学内,祀魏了翁”。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八“祠庙”记载,“鹤山祠在州城南祀宋贤魏了翁”。雍正十年()知州马正藻兴建义学即鹤山书院,增修魏文靖公木主其中,是为“鹤山祠”,位于州治学宫前。乾隆《泸州志》卷四“祠庙”记载,“鹤山祠,在州学内南街,祀宋儒魏了翁,后废,今设主鹤山书院内。”光绪时改建为孝廉堂,民国时祠堂废,辟为农会地址。民国《泸县志》卷一“坛庙”记载,“鹤山祠,在城内仓街,祀宋儒魏了翁,光绪中分巡道周廷揆改建孝廉堂,以为泸中孝廉游燕会课之所,今为农会地址。” 年泸州全城图 (拍摄:外国传教士JeanZamin简·查明) 魏鹤山在泸州的遗迹有“百花春馆”,因鹤山书院而名的遗迹有“少鹤山”。乾隆《泸州志》卷二“古迹”记载,“百花春馆在州北,宋郡守魏了翁,建为士大夫游赏之处。”嘉庆《泸州志》卷一“山川”记载,“少鹤山在州东南大江岸,学使吴省钦因鹤山院长杨卓请而名之,大书于岩上。”陆炳《蜀游诗续钞》卷一收吴省钦题鹤山书院诗,其序云:“院外远山,隔江了了,山长杨进士鹤然卓,以山无主名,属予名之,曰少鹤,为诗纪之。” 魏了翁两守泸州,他“以为控制西南莫重于泸”,其任内加意武备营建,“夷人望风而逃”,且推崇学校教化,一时传为佳话。泸州鹤山书院与鹤山祠,乃泸中父老为纪念魏了翁而建。今天,泸州市钟鼓楼下有赵永康设计的《千古泸州图》浅浮雕,还原泸州千年历史画卷,其《泸州图记碑》云:“启育元元,魏了翁鹤山书院”。 更多精彩,敬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