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隆昌市境内置县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距今已有多年。唐朝武德四年(年)境内置来凤县,县治设在双凤驿,武德九年并入富世县。唐贞观二年(年),境内又置隆越县,属荣州。公元年废县。“

上面的这段文字,节选自隆昌市政府网《隆昌市历史沿革》一文。

这段文字中写到,隆昌市境内最早有县治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这两个县分别为来凤县、隆越县。

这篇文章的发表时间是二0二0年一月,二十年前,就在主流媒体上看到过这一记述,做为一个隆昌人,为家乡绵长的历史感到自豪。

自豪的同时,也对来凤、隆越两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查阅典籍,因为资料有限,鲜见它们的踪影。

近些年互联网快速发展,大数据应运而生,终于能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寻觅到它们的身影。

找到了它们后,在比对、研究的过程中,对家乡绵长历史的自豪感在慢慢减少,自豪感逐渐消失,进而,对这个说法,产生了置疑。

置疑不同于质疑,是置疑隆昌最早的县治始于初唐,而不是质疑隆昌市政府网。

置疑以客观、理性的分析为基础

置疑源自于对历史过往的敬畏……

政府网站截图

《旧唐书》里有如下记述,

武德元年,置荣州,领大牢、威远二县。

贞观元年,置旭川、婆日、至如三县

二年,割泸州之隆越来属

六年,自公井移州治大牢,仍割嘉州资官来属

八年,又割泸州之和义来属

废婆日、至如、隆越三县①

这段文字几近白话,其中写到很多名字却不易识别,说明如下:

武德是李世民父亲李渊的年号,武德元年是唐朝开始的一年,公元年

荣州地域包含今的井研、荣县、威远、内江、隆昌、自贡、富顺等地,大牢县在今荣县西边

公元年李世民逼其父李渊退位,次年改国号贞观

旭川县即荣县城关镇,婆日县、至如县都在今威远县境,威远县城的别名“婆城”,就来自于此。

公井今贡井,资官县在荣县西边的来牟镇

和义县,在沱江以西的仙市、龙门、凌家一带,县治初设于仙市,后迁龙门②,隋大业十二年(公元年)置和义县③

上图节录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红色区域为和义县,“隆越”在此地图上没有标识,是因为至今没有考证出隆越县治地。

我们假设隆越县治地在今天的隆昌地域内,贞观二年(公元年),隆越县划规荣州,荣州在隆越县的西北面,中间隔着上图所示红色区域的和义县。

和义县在贞观八年(公元年),才由泸州划入荣州,这就是说,长达六年的时间,隆越县都孤悬在荣州之外,是荣州的一块飞地。一村一寨作为飞地已不多见,大到一个县都是飞地,这不合正常情理。

稍有空间区域概念的人,都知道这种可能性非常小,所以,“唐贞观二年,境内又置隆越县”的叙述,违反基本的赏识。

这里附注一下,后世的《新唐书》、《太平寰宇记》、《叙州府志》、《四川通志》、《富顺县志》、《隆昌县志》,这些史书中,关于隆越县的表述,都直接或间接源自于《旧唐书》。

知道了隆越县在今隆昌地域内的表述违反基本的赏识,那么,来凤县呢?

上图节录于康熙《叙州府志》卷十四,红框中

“来凤废县,唐书武德元年置,属泸州,九年并入富世县,今基址无考,当在隆昌之双凤驿”

“当在隆昌这双凤驿”,这句中的“当在”,已经非常明确的表达了,来凤县在隆昌双凤驿的表述,是一种编撰者主观的臆断。

这篇文章开头一段,“唐朝武德四年,境内置来凤县,县治设在双凤驿,武德九年并入富世县”,即依据于这一主观臆断的表述。

《叙州府志》卷九中,其实已间接表达了双凤驿并非县治地:

“旧县丞署,旧志一在隆桥即今县治,一在双凤驿,今裁”

(注:县丞为辅佐知县的官员,在县里地位仅次于县令,一县设一至两人)

再回到康熙《叙州府志》卷十四中

“来凤废县,唐书武德元年置,属泸州,九年并入富世县,今基址无考,当在隆昌这双凤驿”

其中的唐书,即《新唐书》,《新唐书》中有如下记载:

泸州泸川郡,下都督府。县五:泸川,中。贞观八年析置泾南县,后省。富义,中。本富世,武德九年省来凤县入焉。贞观二十三年更名。江安,中。贞观元年以夷獠户置思隶、思逢、施阳三县。八年省施阳,十三年省思隶、思逢入焉。有盐。合江,中。绵水。中④

仔细读完这段文字,我们就知道,编修《叙州府志》的宿儒们,为什么会表述为,“来凤废县……当在隆昌之双凤驿”了。

后世读史,切忌望文生义,《叙州府志》中记述来凤县,并不是放在当时已经置县的隆昌县篇章,而是放在富顺,此其一,其二,记述时,先非常明确的表述了,“来凤废县……今基址无考”,后面再冠之以“当在”。

综上所述,“隆昌市境内置县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距今已有多年。唐朝武德四年(年)境内置来凤县,县治设在双凤驿”,这一说法,没有可靠的史料支撑,不足采信为通识。

双凤驿为来凤县缺泛可靠的史料支撑,就双凤驿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县治治所的可能也比较小。

首先,双凤驿所在地,相较于周边海拔比较高,场镇所处地多山丘,中仅有一条始于场镇东侧桃子园的小水沟流过,小水沟控域面积非常小,所能提供的水有限,除汛期外,根本无水。

其次,场镇所在地上下方,各有一小丘山,空间局促。

下图中中部为双凤驿,前后对峙两个小山丘,两个小山丘顶部平坦、中间下凹,形成”双凤朝窝“的独特地形,“双凤”这一名称即源自于此⑤。

无水、建筑空间局促,这两点,是选择县治治所要避开的,而双凤驿这两点都有,因而,从地理状况上看,双凤驿为县治治所的可能性比较小。

虽然双凤驿为县治治所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做为东大路上的重要驿站、曾经旧县丞署的双凤驿,现在还是古风尤存。

古风尤存的双凤驿

古风尤存的双凤驿

双凤驿观音阁,里面曾有精美的壁画

古风尤存的双凤驿

隆越县、来凤县,存在于现隆昌市地域内的可能非常小,唯一可以确定无误的是,隆昌市地域内最早的县治,即明代隆庆元年(公元年)、治所于隆桥驿的隆昌县。

全文完

参考书目

①《旧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一

②蒲孝荣《四川历代政区治地今释》

③《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三

④《新唐书》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⑤《隆昌地名录》

叶履宁原创作品

庚子秋伏于隆邑之东

叶履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anzx.com/jaxxw/83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