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1.望丛祠是成都市区通往城郊郫都区的最后一站地铁,出站,往西骑行,至友爱镇,途经清水河、友爱支渠、向阳支渠,再沿向阳支渠北上,沟渠两岸遍植毛竹、慈竹、紫竹,竹林下活动着鸡、鸭、鹅等家禽,竹林后掩映着一个个温润平和的院落,每四五个院落便有一个小码头,不过十余级石阶,水上活动频繁时期,那应该是岸边人家来浣纱、捣衣、淘米、洗菜处。向阳支渠走完,走马河就到了,一过走马河,便是安德镇。每过一条沟渠,岸上便有牌子详细标注着各个镇的水域,比如友爱镇:江安河14.4公里,走马河7.4公里,清水河7.8公里,友爱支渠、向阳支渠及斗渠、低槽沟、农渠、毛渠共计.5公里。地图上,这一段走马河和江安河均自西往东流淌,大致平行。南北走向的向阳支渠在西边连接着走马河与江安河,友爱支渠在东边连接着清水河与江安河,清水河是走马河下游的名字。大致平行于走马河与江安河,因而垂直于向阳支渠的,有向阳支渠一斗,三斗,四斗、五斗、六斗、七斗、八斗、九斗;大致平行于清水河与江安河,因而垂直于友爱支渠的,有友爱支渠一斗、二斗、三斗、四斗、五斗、六斗、七斗……即使是生活在成都平原的人们,也很不熟悉这一套词语体系: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我也是在一本研究川西林盘的博士论文《川西林盘聚落文化研究》里才第一次读到。这套复杂、但秩序井然的灌溉系统背后,是整个成都平原完善的水利系统。▲成都平原河流水系格局示意图。流经成都主城区的锦江,由府河、南河合抱而成,府河、南河的上游,主要由图中内江水系的柏条河、走马河细分而来。在河研会主编出版的《成都河流故事》一书里,地质学家范晓对这几条水系有详实论述。绘图/范晓成都平原是横断山系最东缘的龙门山的山前冲积平原,由岷江、西河、斜江、南河、湔江、石亭江、绵远河等多条出山河流,在山前形成的冲积扇联合而成。岷江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主干河流,因而以都江堰为顶点的岷江冲积扇,便构成了成都平原的主体,而以调控岷江干流为目的的都江堰,也对成都平原的水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成都市区闻名于世的锦江(即府南河,由府河、南河汇聚而成),上游即来自都江堰水系。对老百姓而言,可能并不清晰都江堰水系的具体分合、聚散,但构成都江堰水系的四条干流: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流过千千万万人家门口,那是他们熟悉的。流经我家门口的南河,上游是清水河,清水河的上游,即走马河。在这四条天然河流的基础上,为了灌溉所需,人们兴修了不同层级的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由此将不同水系打通,也借此灌溉了整个成都平原的农田。这些农田,是在地质时期里,由岷江上游携带来的泥沙组成。都江堰以上的岷江,呈单一的峡谷河道,至都江堰便脱离崇山峻岭的束缚,自由散流入宽广的成都平原,河流流速由快到缓的突然变化,以及平原提供的广阔空间,使高处被剥蚀搬运的泥砂,在山前大量堆积下来。地质学家范晓老师说,经钻探证实,今天安德镇一带,是距今数十万年以来河流堆积的泥沙及卵石层最厚的地方,有米之深,说明这里是成都盆地的下陷中心,而对农业种植而言,说明这里是最肥沃的土地。2.王成不厌其烦地比划,才稍稍理清了一点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以及电站沟的关系。以他家为例,门口的走马河即干渠,从那里分出一道电站沟、一道支渠。干渠东西向,支渠南北向,长5公里,大致平分成10道东西向的斗渠,每两道斗渠间隔米。斗渠如横梁,再从中析分出农渠、毛渠。如此,走马河的河水,借助这些不同级别的沟渠,最终流向家家户户的田间地头。

▲王成家门口的走马河边,对这套独属于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做了个简单示意图。

王成家的地全在院坝四周,只有六亩,但内部也有三级自然落差,每级落差不过几十厘米。这是整个成都平原的底色,范晓老师说,成都平原是一个“高位”盆地,而且坡降大,从都江堰到成都主城区,直线距离不过50公里,却有米落差,于是,借地势、依水势,对各条水系稍加拨弄,便可水旱从人,又不露人工痕迹。这些落差,是从干渠到农毛渠这套灌溉系统得以产生、践行的背景。这套灌溉系统滋润着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也滋润着平原上曾经数以万计的林盘。林盘是什么呢?简言之,是成都平原特有的一种聚落形式:屋舍在内,院坝在屋舍外,围篱在院坝外;菜地、花木、果树在围篱外;用来建房的柏木、楠木、香樟,又在之外;做柴林的柿树、桤木、麻柳;家禽活动的斑竹、苦竹、金竹、慈竹;水稻田、粮田……层层往外,最外围是沟渠和河流。林盘的“盘”,是形状;林盘的“林”,由上述这些丰富的树木组合而成,最重要的是竹林。李劼人说,“绿树与各种竹子蓊翳着。”历史学者王迪在《袍哥》一书里也细细描摹过川西林盘的模样:「川西坝子沟渠交错,有自己完整的灌溉系统。油菜籽深秋播种,一到春天,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黄黄的延伸到天边。过了清明,天气转暖,春天的蒙蒙细雨是川西平原最浪漫的景色,满眼朦胧新绿,竹林和房屋时隐时现,农民戴着大斗笠,穿着蓑衣,赶着水牛,在田里劳作。深耕过的水田,黑色的泥土大块大块地翻了过来,白色的鹭鸶在田里忙着,寻找被犁翻出的尚未自冬眠完全苏醒的各种昆虫和泥鳅。这时,都江堰也开始开闸放水,自流灌溉系统把水直接送到田里,肥沃的田地在水里充分浸泡、发胀,在反复耙过以后,泥土变得又细又软,不久就可以插秧了。川西平原的自然地理条件,良好的气候,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农民可以随田散居。农户三三两两地散居在自己的耕地旁边,平原上散落着一丛丛的竹林,竹林深处,隐藏着一座座院落。院落周边,沟渠里的水清凉又干净,农民傍晚下工,就在沟渠里洗锄头,女人在沟渠里洗衣服和洗菜。沟渠也是鹅和鸭的世界,它们在水面嬉戏,水里也有鱼虾,回水之处,还漂有绿色的浮萍,是鸭子的最爱。劳作了一天的农民回到家里,家家户户屋顶上升起炊烟,和朦朦胧胧的暮色融合一起。他们一般不烧煤炭,主要依靠从田里收回来的麦秆和稻杆,燃烧后的草木灰,又变成种庄稼的好肥料。每家的灶膛口都挂着一把陶质的水壶,火苗子从灶口钻出来,能同时把壶里的水也烧烫,提供日常的热水。竹林中往往还有一口水井,提供人们的饮用水。边缘种有其他作物,如水果,蔬菜。鸡在丛林里到处觅食,鸭子和鹅在林盘周围的稻田或沟渠里漫游,如果有生人接近,狗便汪汪汪地叫起来。农民们也和自己过世的亲人永不分离,在住林的边缘,可以看到土坟堆,似乎阴间的亲人仍然每天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anzx.com/jaxxw/87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