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郑友贵作品 李庄记忆作者简介郑友贵,四川宜宾人,作品散见《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散文家》、《工人日报》、《散文诗》、《香港文艺报》、《四川日报》、《青年作家》等,出版有诗集《目光如初》、散文集《梦里星光》、《故乡在远方》等,三十余篇作品入选《百年散文名家》(作家出版社)、《青春诗历》(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公开出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其创作追求新颖自然,独有意韵。 一、小镇,发出十六字电文 李庄,李庄,我来了! 我曾在梦中无数次呼唤你。 是梦吗?那不是梦。 多年前,年少的我,还有我的同学少年,乘着一艘小船从南溪县城逆流而上约一个小时,一座安静的江边古老小镇出现我眼前。 我那时似乎并没有特别在意你。也许心中觉得你不过千百个小镇中最普通的一个罢了。 李庄,那时我不知道你诞生何时,只是那木瓦结构的古屋、长满青苔的石板街石和茶馆里悠然喝茶的人们,留在我童年记忆天空。 直到我外出求学,天南地北,见识了不少名山大川,也看了不少中外书籍,我才发现你的博大,你的独特。 我才明白,最美的风景,其实往往就在自己身边。原来,你曾有那么多精彩的过去,仿佛一部线装的厚重大书,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死关头,写下的光彩一笔。 十年过去,二十年过去,半个世纪过去了……你仿佛从古巷深处走来的神秘女子,带着端庄、古典的气质、韵味。而且还深藏着一段让整个民族都不应、也无法忘却的记忆—— 在日寇呈凶、中华大地生灵涂炭、祖国母亲的心在滴血的年,同济大学在日军飞机轰炸下早已成为废墟,师生一路流浪,向西、向西,竞找不到一片安放书桌的安静地方。 正是李庄,你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发出了一封十六字电文: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 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 照亮了历史天空! 来吧,来吧,四处漂零的游子。 李庄有母亲般温暖的胸怀,有父亲般结实的双肩,让你依靠! 因为这字字真情、句句深意、掷地有声的十六字,同济大学师生们来了,中央营造学社(清华大学建筑系前身)来了,中央博物院来了,中央研究院、中国大地测量所、金陵大学文学研究所也来了。梁思成、林微因、傅斯年、陶孟如、童第周、李济、董作宾、来了,那操着南腔北调、不同方言的热血青年学子来了。 不到一万人的小镇,竟接纳了近三万人的“漂泊者”。 二、你是否想起:“人间的四月天” 多年以来,我对这段往事一无所知。而我却是地道的本地人的后代。 狂放奔腾的金沙江和蔚蓝的岷江,在宜宾拥抱一起,始称长江,然后浩浩荡荡,向东奔去,宜宾因此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白酒之都。顺江而下十五公里,李庄古镇座落长江南岸,李庄便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往下十五公里的长江北岸,就是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县的宜宾市所属南溪县,我便出生在这座古县城旁的山里。李庄镇原属南溪县所辖,上世纪八十年代划入宜宾市城区所在的翠屏区。我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就在宜宾市城区。 李庄往事,一直被遗忘,似乎已遗忘于历史和时光的某个角落,讳莫如深,无人谈起…… 但江边码头石阶记得,河滩上的卵石记得,日夜奔流的涛声记得;古镇的黄桷树不会忘记,那幽深的古巷不会忘记,那些在李庄生活了多千个日日夜夜的师生、学者不会忘记——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在李庄,在古镇月亮田的一间古色古香的小屋,在小屋旁水田荷花与稻花透香的季节,梁徽因,你这个旷世才女,可又曾吟起你柔美飘逸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你瘦弱的身子,打起精神侍夫养子做学问,可曾忆起那个对你心仪的好友不幸坠机、潇洒诗人徐志摩?你可曾想到,几年之后,就是你这双纤纤细手,亲自为你的生命写下不朽和传奇,让林徽因这个名字与共和国同在,因为你的手亲自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而你的名字中就有一个“徽”,这是天意?命运?还是巧合? 而你的丈夫梁思成,梁启超之子,此刻正对李庄的古建筑入迷,简直如获至宝。李庄九宫十八庙,在建筑学家梁思成眼中,真是中国精美建筑艺术的活化石。在李庄,林徽因协助他写出了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李庄旋螺殿独特的建筑结构,并附有照片,并认为旋螺殿的结构艺术在世界上是先进的、独一无二的。旋螺殿高25米,呈八角形,斗拱结构,形如旋螺,上下三层找不到一根钉子,已建多年,却异常牢固。林徽因把该书翻译成英文,后在美国出版。 在昏暗的桐油灯下,英国学者李约瑟来了。 他和傅斯年等学者畅谈中国火药史。李约瑟后来坦诚地说:如果没有中国学者帮助,我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出版可能推迟、可能出现更多错误。 那时,李庄、重庆、昆明、成都,并例为四大文化中心,李庄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文化中心,无论你在世界上哪个国家寄信、发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都可以收到,李庄成了中国的学术城。 前方将士浴血抗战、无数同胞流离失所的时候,李庄的学者、学子们可以安心的读书、研究、实验,可以在逢年过节、周末演话剧,看川剧、舞龙灯,在江风渔火的李庄,林徽因的儿女们说着地道的川话,确切说是宜宾话,吃麻辣,和李庄农民的儿女们一起放风筝,在河滩上打滚,上树摘果,在长长的古巷捉迷藏…… 有的学者、教师爱上了李庄妹子,成了李庄的姑爷,张家、李家、罗家——知书达礼的姑娘成了外来文化人的新娘…… 三、涛声依旧,李庄无言 来了,又要走了。八年浴血抗战胜利了! 江边、码头,轮船催人的汽笛一次次鸣叫。 从此,天各一方。所有的李庄人潮水般涌向码头,涌向江滩。泪水浸满了李庄人的双眼。 谁知道,紧接着三年国内战争。 离开李庄的学者、师生们,命运各异: 有的去了上海、南京,有的去了北京,有的去了香港、台湾,还有的远去美国、瑞典等,有的成了大科学家,如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吴孟超年获“国家最高科学奖”,有的成了艺术家、知名教授…… 从此天涯相隔。他们忘记长江上头小镇李庄了吗?梦里可曾忆起李庄的岁月,回味起留芬饭店那回锅肉的香味,想起独有风味的李庄一“花”二“黄”三“白”(即花生、黄辣丁、黄粑,李庄白肉、白糕、白酒)? 可曾想起过江上渔火、满江星斗和深夜巷子里传来报时的梆子声? 在李庄,我看到了当年同济大学校友立的石碑,石碑记录了那难忘岁月,字字句句浸透着对李庄这片土地和李庄人的感恩---- 其实,在心中矗立一生不倒的“李庄记忆”,那块无言的碑,才更令人珍惜。 回来了,终于回来了! 当年的青春学子,如今已满头白发。 昏花的双眼顿时明亮起来,眼里蓄满晶莹的泪水。再摸摸这木门、再踩踩这老街石板,努力寻找自己在李庄年轻的身影……怎能忘记呢,年轻而成长岁月的记忆。于是便吟成诗、写成书、绘成画、刻成碑,融入灵魂,并传给子孙,一代又一代,不要忘记李庄,记住这个古朴、无言的李庄---- 诗仙李白乘舟东行,可站在船上、目视这个叫李庄的小镇?然后飘向三峡,吟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绝句; 二十岁出头的青年才俊苏轼,不,应该说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苏洵、苏轼、苏父子三人,进京赶考乘舟而过,可曾为李庄感叹? 郭沫若、巴金、阳翰笙,从宜宾顺江而下漂向上海时,可曾遥望过李庄上空的飞鸟,还有青砖黑瓦上升起的缕缕炊烟? 卢德铭、赵一曼、李硕勋,胸怀天下热血奔涌的青年,走出盆地,寻找民族自由解放的真理,可曾看见李庄上空迎风遨翔的雄鹰、听见船工“嗨约、嗨约”川江号子的高亢与激越? 涛声依旧,李庄无言。 四、了解了川人性格,就理解了李庄 那封从李庄发出的“十六字电报”背后,还有少为人知的故事。 当时同济大学四处联络,迫切找到一处“安身”之地。说实话,那时沦陷区许多机关、学校、团体等纷纷入川,四川生活物资供应更加紧张、压力空前。同济大学先前联系了一些比李庄大许多的城镇,有的怕学校迁来后引来日本飞机轰炸、殃及当地,有的担心突然迁入大量人口,造成生活用品更加困难,大多以“地方太小,不便安置”婉言谢绝。 危难时刻,小小的李庄真诚伸出了欢迎的双手,实在感人、可贵。而就在李庄下游三十公里同属宜宾市的江安县,同时接纳了“国立剧专”(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大导演谢晋当时就在江安“国立剧专”读书,还娶了江安姑娘作妻子。谢晋去世前曾抱病专程赶到江安,参加电视片《国立剧专在江安》开机仪式。 李庄有灵,李庄不会忘记: 在大半个中国沦陷、民族被日寇凌辱水深火热的岁月,那些热血男儿、甚至一脸稚气的四川儿郎,乘船从宜宾东下,就从李庄眼前长江经过,赶往徐州、台儿庄,赶往藤县,赶往长沙、宜昌,与凶恶的侵略者展开生死搏斗。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在中央电视访谈节目中回忆,幼年的他晚上座在家门口,看见穿着草鞋、扛着陈旧枪支一脸稚气的川军战士,开赴前线,长长的队伍留给他的背影消失在夜幕中。母亲对他说:“他们回不来了!”说到此,杨振宁眼含热泪。他说他从此发誓要读书,国家强大老百姓才不会被欺负。 今天,媒体记者、作家、游客,有中国大陆的,也有港澳台的,还有欧美的,纷纷来到李庄,找寻,寻找为什么李庄有那不同寻常的胸怀。 也许,了解了四川人性格,就能解开其中原因。 川人多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代,血液里流着和湘人一样习文、尚武的基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川人心似大山、胸怀如长江。 川人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勇于担当,吓不倒、打不怕、轰不垮,不服输,如林中虎、空中鹰,为了自由、民主、平等,头可断、血可流,如革命烈士“江姐”江竹筠、罗世文、刘伯坚等。川人能武,单说开国十大元帅,四川就占四位(重庆市年3月从四川划出成为直辖市):朱德、聂荣臻、刘伯承、陈毅,还有既能指挥千军万马,又能治国安邦的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川人能文,且不说历史上的司马相如、苏轼和写出“滚滚长江东誓水,浪花淘尽英雄”名句的杨慎等,现代的郭沫若、巴金、沙汀、艾芜、周克芹等,无一不是中国文艺天空亮丽的星辰。 在八年艰苦抗战中,川人默默无闻地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人们可能习惯性认为四川是抗战时舒适的“大后方”。错了,四川实实在在是抗战的“兵源”和“粮仓”:中国抗战五分之一兵源、三分之一军粮,来自四川。在抗战中,万川军出川抗战,伤亡60多万人,占中国军队伤亡三分之一。还有大量的民工参加抗战支前,整个八年抗战期间,四川青壮年减少1千万人以上。川军师长王铭章在台儿庄大战中,坚守藤县,以弱对强,拼杀五天,最后率部与敌人同归于尽……川人不仅为抗战拼杀输血,而且“流血”牺牲。 抗战胜利后,《新华日报》发表社论: “感谢四川人民”! 为了修建成都、宜宾军用机场,让陈纳德美国飞虎队飞机降落,运来中国急需的武器、物资,为了让中国的飞机从自己机场起飞,去炸那些恶魔般的鬼子,使我们的兄弟姐妹不在日机疯狂的轰炸中血肉横飞,几万川人,男女老少,自带干粮,日夜赶工,机场终于抢修成功,几百个民工病死、累死工地……但川人无怨无悔。 记得小时候我在南溪乡下,那时父亲健在,他说七、八岁时在山上放牛羊,常见机身贴着“膏药”旗的日军飞机几乎贴着山头飞行,如入无人之境,象野生牛角蜂“嗡嗡”乱叫。后来才知日本飞机轰炸重庆、成都、昆明,连宜宾、江安、自贡、南充、乐山、广安等中小城市都没放过,四川被炸城市达66个,炸死余人,炸伤余人,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父亲是独子,我问父亲:“你那时如果长大成人,会去打鬼子吗?” “这还用问吗?决不让小日本糟蹋我们”!父亲想都没想,口气坚决,睁大双眼盯着我,似乎责问我怎么会提出这样简单的问题。 这就是四川人,血中有盐、有钙,四川男子俊朗、精干、刚强,川妹子美丽多情,泼辣能干。 川人,堂堂正正中国人。 “5.12”大地震,家园被毁,亲人离去。但川人擦干眼泪,挺立起来。当日寇入侵时,川人用胸口迎着炮火冲上去;当兄弟省市向地震灾区伸出援助时,川人内心感恩,地震灾区公路边老奶奶双手紧握那张纸上写着”谢谢你们”,道出了川人心声. 理解了川人,就理解了宜宾人,就理解了李庄。 五、李庄,淡然、从容在青山绿水间 李庄所在的宜宾市,山青水秀,四季分明。 宜宾可谓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位英雄模范”中,宜宾人就有三位:红衣白马使双枪、吟出“誓将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豪迈诗句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秋收起义总指挥、优秀军事指挥员卢德铭,在秋收起义遇到挫折起义军前进方向内部争论时,他坚决支持毛泽东放弃攻打长沙向罗霄山转移的主张,起到了关键作用,掩护部队转移时英勇献身,年仅22岁,毛泽东泪如雨下:“还我卢德铭,给我三个师也不换!”;还有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舍身取义的优秀党员李硕勋。宜宾人阳翰笙,剧作家,党的“左联”领导人;生长于宜宾的台湾著名现代派诗人商禽,在国际文坛享有盛誉…… 到过宜宾的人,都说宜宾是宝地,是令人向往的地方--- 宜宾城中有一座中国西部最大、全国第二大的城市森林公园翠屏山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红色旅游精品景区赵一曼纪念馆,就座落在这座森林公园半山腰绿树掩映中,还拥有面积达公里被誉为中国最美竹海的“蜀南竹海”、地界地质公园兴文石林、神秘的僰人悬棺、著名诗人黄庭坚当年在宜宾所凿洗笔池---流杯池公园等美丽的人文景观。 勤劳、智慧的宜宾人,决心利用地理、资源优势,把宜宾打造成川滇黔结合部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如今飞机、火车、高速公路早已畅通,宜宾港是四川通江达海最大港口,五粮液酒厂已由作坊式小厂壮大为世界知名品牌、四川企业纳税第一大户,从宜宾金沙江往上10余公里向家坝水电站,西电东送基地、装机容量全国第三达万千瓦,成为新的旅游观光特色景区…… 李庄看着这一切变化,看着中外人士来到李庄,来到宜宾。 宜宾自古有“西南半壁”之称,并有“填不满的宜宾,搬不完的昭通(邻宜宾的云南昭通市)之说,是说各类物资云集宜宾,顺长江运往重庆、武汉直至上海。宜宾民风纯朴,生活着汉、苗、藏、回、彝等民族,还有在明朝神秘消失了的僰人。 那么,李庄的历史有多久远? 梁代大同六年(公元年)在李庄设六同郡,宋代作为戎州(今宜宾市)州治和南广、南溪县县治。为何叫李庄?有的说当初这里是打鱼小村,姓李的人多;有的说,因为这里的码头上有一株粗大的李子树;也有的说码头上有一块拴船缆绳的石柱叫里桩,后来叫成了李庄。 可以肯定:李庄是一个江边码头,是打渔人居住的地方,历史久远。 周末或节假日,只要有空,我喜欢从宜宾城区去李庄。或与家人、朋友同行,或独自一人。连妻子和女儿都笑我:“莫非李庄是你梦中情人?”我只是笑笑。 远离城市的尘嚣、名利缠绕和俗事纷争,我要去呼吸李庄那清新洁净的空气,去看看荷花、稻田旁林徽因一家当年住过的小木屋,去摸摸慧光寺同济大学旧址的石柱、旋螺殿。 席子巷是一定要去的。那是李庄最长最古老的老街了,走在窄窄的古巷,怀古悠思油然而生,仿佛轻轻翻开一部古书,而我自己似乎已成了古时人物,一时竞不知今夕何年。那扇木门里,当年的姑娘嫁给了学者,远赴天涯,世事莫测,有的再没回来过。那些古老四合院,主人当年打扫干干净净,让师生们居住过。 我结识了土生土长的李庄人左照环先生,他就在席子巷自家门前摆一个小书摊,卖介绍李庄的书籍,因为都喜欢写作,我俩成了好朋友,我的散文集《花样人生》、诗集《目光如初》也摆在他书摊上。左先生供销社下岗后,收集“同济大学”当年在李庄的点滴细节和李庄过去,写出了20余万字的《古镇李庄》,他成为了李庄的活字典。那天,他对我说:“文化,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活力!”小地方的小人物,却说出了不简单的话,真是“高手在民间”。 一座不知修建了几百年的四合院,全是砖木瓦结构,里面桌凳床全是年代久远的木制品,只有一个小电视,卖一点李庄方面的书刊,看得出主人的清贫。我看到一位满头白发一脸皱纹的老大爷,坐在藤椅上晒太阳。我问:“老人家,八十多了吧?”“九十三啦!”“这老房子有多老哟?”他答:“我爷爷那时就说修了不知几百年了。”老人家说:“有人来出两百万要买这房子,说是全部搬到上海去,每块砖瓦都搬去”,“这是当年同济大学住过的,再多钱我也不卖”。老人家的话,让我读到了“坚守”和“精神”。 这就是李庄人,当年学者学子们住过的老屋、庙宇、殿堂,如今依旧保护着,如果撤掉修高楼、商店,李庄人肯定会有丰厚的收益。半过多世纪过去了,他们保存着当年的原样,尽管古屋上的油漆已比当年更加陈旧,斑驳。 任何付出都希望有回报。但李庄并不期望报答。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在日本人一手挥舞刀枪杀害中国人,一手鼓吹用“武士道精神”战胜取代中华文明、要从精神灵魂上彻底征服中国人的时候。李庄人要保护中国“读书种子”,要保存中国的“文脉”。李庄人昼夜巡逻,保护着师生安全和中央博物院存放的“国宝”级文物…… 但任何付出都会有回报,只是回报的方式和时间不同,也许你并不期望回报。李庄近年也因当年“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传统文化的折射点”从岁月深处渐渐走出,先后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首批最美古镇、四川乡村文化旅游示范镇……中国抗战名镇李庄在山河破碎时无私大爱感动了国人。当年的学者、学子们在李庄留下的特殊足迹,也为古老李庄增加了亮色。 蓝天白云、江水哗哗。不远处传来李庄学校学生的朗朗读书声,或有三三两两好奇的游人走来。在李庄长江边草地上,我或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刊慢慢翻阅,或品茗宜宾早茶(比国内其它地区早10—30天),或与朋友海阔天空聊天,看江鸥飞舞、渔翁撒网,或审视人生,在稿笺、键盘上走笔、乘兴饮上几杯原汁原味李庄白酒,那醇厚,让我情不自禁—— 不知是酒让我醉还是李庄风中的气息让我沉醉。还是“人间四月天”,青春活力,意气风发的我们,也在这古镇,也在这江边,那歌声、那微笑、那青春的舞步、那心跳、那美丽与纯情、心有灵犀的眼神,还有那飞翔的感觉,幸福,真的像花儿一样开放,人生最美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但却定格在梦中、芬芳人生…… 李庄,你仿佛一坛别有韵味的老酒、一出精典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剧,又似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你还有尘封的故事、秘密等待人们去慢慢探寻。 李庄,你习惯了热闹与落寞,淡然、从容地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生活在我梦里,你分明在我眼前却又仿佛在岁月深处…… (写于李庄,改于宜宾) 想读更多美文?那就赶紧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