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小编语

从频频刷屏的“成都蓝”、到慢慢消失的黑臭河体、再到逐渐增加的公共绿地。近年来,我市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环保领域改革,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年经过全市上下八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喜获“国考”佳绩,通过环保部对国家生态市验收的技术评估,这也标志着成都将成为中西部省会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

创建“国家生态市”是对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一项重要举措。

生态立市成都一直在路上: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关于建设生态市的意见》,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

生态市建设并不仅仅是一个“头衔”,它更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全面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通过生态市建设,凝聚各方力量,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发展,让蓝天白云、绿满锦城常驻天府之都。

对此,我们隆重推出《生态立市系列报道》。前两期,我们已先后编发了“我市环境功能区划框架构想”和“我市环境统计”两篇文章,旨在探路和试听效果,结果反响热烈。

为让广大网友更加了解我市生态市建设,我们将陆续推出“政策解读”、“深度报道”、“前沿观察”、“实践交流”、“探索创新”、“囯际展望”等系列报道。

今天推出市环保局局长陈琳撰写的《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提供转型绿色发展》文章。

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提供转型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发展”理念,打破了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大变革。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同步出台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6个配套改革方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与此同时,近年来新《环境保护法》、新《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相继施行;“大气十条”、“水十条”相继出台,下一步还将出台“土壤十条”。

这些都表明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经上升到国家重要战略层面,既对当前的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当前环保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

为此,务必认清形势,主动转变工作思路、适应新的环境保护工作格局,结合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实际,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解决环境方面突出问题,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成都。

认识环境保护意义,提高构建绿色保障的自觉性

近年来,成都市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强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强化城市发展中的环境责任担当意识,在实施“立城优城”、推进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战略中强调形态、业态、文态和生态“四态合一”,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

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大气、水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特别是近两年PM10、PM2.5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下降幅度。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稳步推进

年成功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年成功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成为继南京、厦门之后,全国第三个、西部第一个成功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的副省级城市;

生态环保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在成都市个乡镇(街道)设立环保机构,并延伸到村(社区),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统一标准、全面覆盖、全域推进基层环保工作机制的城市;

环保投入得到大幅增加

环境科研、监测、监察、应急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全民环保意识得到不断提高,环境保护优化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同时,成都环境约束压力日益加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增强。

目前,成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仅为世界的1/10;人均水资源为立方米,仅为国际公认警戒线立方米的50%。

“城市病”问题凸显,拥堵、噪声和空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加剧。年监测数据显示,成都市大气污染呈现出臭氧污染加重的新问题,全年中心城区臭氧超标52天,比年增加36天。年黄龙溪、岳店子、五凤三个出境断面均未达到划定的水质类别标准;总磷超标情况日益显现等。

成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国经济贡献价值和保护全球多样性等意义重大。

具体表现在:

第一成都地处长江上游岷江流域核心区域,是我国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年,成都经济总量达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59%,而长江流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近半。成都参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其资源环境保护价值意义重大。第三因地理环境特殊,周围高山环抱,气候宜人,水源丰富,物产富饶,成都自古就是“花重锦城、古树繁多”的生态文明之城,同时也是世界濒危动物、国宝大熊猫的栖息地和繁育基地,保护成都境内域生态环境,有利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关系全球生物多样性。

在当前复杂严峻的环境形势中,成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从新的视角、新的高度认识环境问题。

去年,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

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成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以及全市两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都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系统的阐释,

要求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把生态系统作为绿色的基础设施来打造,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尽最大能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修复,统筹加强“两山”屏障、河湖水系、城市绿地保护建设,彰显自然之美,塑造优美城市生态。

因此,新形势下的成都发展和环境工作,不仅需要能力和手段提高,更需要认识上境界,行动上落实。没有对成都环境保护特殊性的认识,就难有做好环境工作的立足成都、视野全国的胸襟和自觉。

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为绿色转型提供水源支撑

成都因水而兴,地跨岷江、沱江、青衣江水系,河流众多,大小河流余条,河流总长约0千米,水资源丰富。但成都已被列入了全国个缺水城市之列。因此,水环境是事关成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支撑,也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

由于城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污染排放量持续增大,且上游生态来水持续减少,成都市地表水总体呈现轻度污染的状况仍然未改变,水质状况仍然不稳定。

近年来,成都市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Ⅰ类至Ⅲ类水质断面占71.1%,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3.3%。主要污染河段为岷江水系的府河、沙河、江安河和沱江水系的毗河,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COD;黄龙溪国控出境断面水质还未达标,水体有机污染未彻底解决,水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水十条”,成都从五方面着手,加强水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全域综合整治,为成都绿色发展提供水资源活力支撑。

1进一步深化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府河、江安河、毗河及南河等小流域为整治重点,水陆结合,分区分段控制,明确优先单元,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建立涵盖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及城镇面源污染等的全面控源污染防控体系。

2完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

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收集率。农村新型社区和居民安置点建设微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或就地回用,减少对地表水体的污染。年,中心城区以及区(市)县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5%。

3继续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防护工程建设

加强青白江、蒲江等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安全保护工程。

4进一步推进再生水利用

落实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引入市场机制推广再生水的利用。加强再生水利用系统建设。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排水、调蓄等设施建设,加快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等问题,提升城市的生态涵养功能。

5合理分配水源,保证生态流量

科学完善水量调度方案,合理进行水资源调度及分配,采取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闸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维持基本的生态用水需求。

修复自然Th态系统,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和本底,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因此,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是成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点任务。

成都自然生态系统的现状表现在生态完整性不高、生态弹性力不强、生态系统较为敏感。

特别是成都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大型绿地斑块几乎全部分布在西部山地与东部丘陵两大片区,中部平原区缺少大型林地斑块和林带廊道。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挤占了大量农田及生态用地,景观的破碎度明显增高,导致土壤保育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降低。

为此,成都市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坚持自然生态体系建设与“四态合一”(即现代化的城市形态、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和优美化的城市生态)相结合,优化城乡建设和开发布局,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着力构建城景相融、山水相依的生态文明格局。

1完善生态安全格局

坚持将生态涵养和保护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落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继续实施好《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进一步完善以龙泉山、龙门山、环城生态区以及岷江、沱江两大水系为骨架的“两山两水一区”生态安全格局。依托山体、河流等自然区域,全面系统规划建设“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保护体系。

2完善生态绿地系统

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建设用地之外,以自然景观和乡村景观为主体,主要提供生态保护、生产、景观、游憩功能,防止城市空间过度扩张。

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区两环、九廊七河、多园棋布”的绿地系统结构。依托现状河流,在环城区布局“六湖八湿地(含水生作物区)”的生态湖泊水系;在天府新区布局“五湖四湿地”的生态湖泊水系,并形成连片成网、开敞开放的生态绿地。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

保护并适当扩大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大型自然斑块,保护西部以龙门山脉为主体的自然山体、东南部以龙泉山脉为主体的低山区。

对现有的4个自然保护区加大保护力度,并与市域外的大熊猫保护区相衔接,使大熊猫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及珍稀动植物资源得到有力的保护。

4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保护农村及其周边水库、湖泊、林地及绿地,建设水源涵养林。对重要河流水系采取“绝对生态控制区”和“建设控制区”两级保护措施。

抓紧“土壤十条”贯彻意见前期调研,及时出台成都市“土壤十条”实施方案,加快构建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监管,组织实施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复试点。

治理空气污染,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保障

影响成都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

目前约万辆,为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第二城。

二是城市大规模建设扬尘污染。

三是燃煤污染。

加之,成都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盆地四周高山,西有青藏高原,北有秦岭高山,东南是云贵高原,静风频率高达42%,不利于大气的流动和扩散。

虽然通过多年大力治理,成都市空气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出台对环境空气质量要求更加严格。

成都市从源头削减出发,加大对机动车尾气、扬尘等大气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力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不让百姓的蓝天白云希望成奢望。

1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控制移动源排放

加快制定《成都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成都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维修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机动车环保检测维修体系和信息监管平台。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对高污染车限行区域全方位、全时段监控与执法。

2进一步强化扬尘污染防治,重点控制颗粒物污染

扩展扬尘治理区域,实现防尘全域覆盖。加强交通道路扬尘处理。扩大市区道路机械化清扫、洒水面积和频次,提高道路保洁度。对中小街道和破损路面及时进行修缮,全面消除城镇建成区和城乡结合部裸露地面,加大城镇地区裸露地面综合管理。深化秸秆污染防治,加强烟花爆竹管理,推广油烟净化装置,加强餐饮油烟控制。

3加强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加强烟气污染控制。

充分发挥环评审批刚性约束作用和总量减排倒逼作用,严格项目准入,严于国家要求的产业准入目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管理“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造纸、农药、氮肥等行业新扩产能项目。继续推行电力行业新建燃煤机组全部配套建设脱硫脱硝设施。

加快冶金、建材、石化等非电重点行业脱硫脱硝进程,钢铁行业全面实施烧结机烟气脱硫,全面开展工业粉尘治理。深化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治理,升级污染治理能力。成都市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为台,将全部完成“煤改气”“煤改电”或淘汰等。

4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

成都市实施燃煤消费总量控制,年底远郊市(县)建制镇(街道)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施禁煤,积极支持和鼓励工业企业使用清洁能源。

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储配设施、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加气站等燃气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燃气普及率,完善天然气供应运作体系,天然气管网无法覆盖的农村地区全面供应瓶装液化石油气。

提高环保监管能力,为绿色转型磨砺环保之剑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长任务和系统工程,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出台,为新常态下环保再出发提供了法律支持,指明了战略方向。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加大了环境违法的处罚力度,强化了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违法责任追究。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56号)

明确提出了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加大了惩治力度。

环境问题根本在于执行,

环保队伍建设和技术手段提升等能力建设成为成败关键。

成都市环保监管能力在全国处于较好水平,但环境监测能力以及大气、地表水、噪声环境质量检测网络还不够完善,在线检测、自动监测和监管网络有待进一步整合,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不够健全,环境监察和跨区联动环保执法尚待提升。为开创环保新局面,成都市加强社会参与,提高技术手段、装备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的建设。

一继续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空气、地表水、噪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开展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臭氧、一氧化碳、重金属等的监测与评价。河流自动监测站增加流量测试指标,饮用水预警监测站增加生物毒性监测项目。拓展监测区域,完善地下水监测体系,开展生态、农村及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等。推动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

二进一步提高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加快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区(市)县环境监察大队标准化建设,配备和完善基本硬件装备、执法取证装备与应急设备。建立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和信息管理系统,对重点污染源实施自动监控,建立行政处罚、信访管理电子化信息平台。

三完善环境应急预警管理体系

逐步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污染事故专用实验室,完善流动监测实验室,配置先进的监测和分析仪器,整合地表水、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风险源数据库,提高污染事故监测能力。加强环境应急标准化建设,优化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环境应急指挥系统和平台。加强环境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强化环境应急技术支撑和处置救援队伍建设。在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建设流动环境应急预警监测系统。加强成都经济区环境应急区域合作,建立跨区域环境应急联动机制。

四建立健全可再生废旧物资回收系统

执行《成都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标准》和《成都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管理规范》,加快建设以回收站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的滋生资源回收网络。

五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推进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优化环境监察稽查制度,制定《成都市环境保护督察方案》;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加强成都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体系研究,深入研究生态赔偿制度,完成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方案,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培育公众的现代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逐步形成“利益相关,匹夫有责”的社会主流风气。加大公众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力度。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
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anzx.com/jaxzf/10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