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笔者和竹人何华一是同喝江安县底蓬乡绵溪河的水食底蓬乡坝上的五谷杂粮长大的,他长我好几岁。

雕刻工作照

百花奖获奖证书

金奖作品:长江颂

谁不说咱家乡好,江安县位于四川南面一隅,有“中国戏剧摇篮”之誉,再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夕家山民居-博物馆”让江安县的文化沉淀不是一般地方可比,长江水穿县境而过,更有长宁江安蜀南竹海国家五星级风景区并仁和百竹海,全县盛产毛竹黄竹等上十种竹类植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从清代起就造就了以打造竹黄饰品和竹雕工艺(摆件、笔筒)为生的一代再一代竹工艺艺人。

日前我专程拜访了故友乡兄竹人何华一,他用刚送评的竹雕作品“长江颂”而获得年5月中国轻工部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的荣誉迎接了我,自然茶话叙旧间华一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蓦然觉得,华一兄的父亲在给他起名时多有远见哟!何华一,华一!中华第一!而他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恰恰没有给老人丢脸更给整个江安形象涂抹了金色。

从竹椅上作画到国家领导点赞

四川江安竹工艺历史悠久,据史志记载在明正德年间即公元—年发掘的竹公神像,经专家考证为当地竹工艺人供奉的祖师神像,充分证明了江安竹工艺在多年前就已经盛行了。另据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江安竹工艺以其制作工艺传统,工艺技术精湛而与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同为中国竹簧工艺品的三大原产地之一。

中国工艺美术史也有记载,并早以蜚声海内外。据不完全统计竹雕艺人蔡金山的竹雕花篮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江安竹雕作品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竹雕工艺品获得二等奖;何华一作品楠竹综合利用系列作品在年获得中国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之优秀设计二等奖。江安县在年、年的第三届、四届中国竹文化节、中国竹产业博览会上共获11个金奖。

江安竹工艺不愧为中华竹文化的瑰宝,其技术的精湛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使江安竹工艺成了四川特别是川南文化的一个地域符号,其中的竹黄、竹筷、竹雕、竹家具、竹装修等竹工艺,继承传统又创新的工艺流程更是充分展示了江安竹工艺的独特魅力。

相传年,光绪14年湖南人沈炳昆任江安知县时,将竹黄工艺引入了江安,使得原有的竹工艺产品又增加许多品种,竹工艺品更加繁荣。特别是近30年来,大师何华一为首的工艺师们勤劳创新,开创出了大、中、小型竹雕壁挂和壁画、竹家具火绘产品、竹笋壳贴画工艺品、大型浮雕壁画、室内外全竹装饰装修。何华一以其娴熟的书法绘画艺术融于竹装修上,让竹装修以其不可复制的中国书画完美的笔法笔触神韵及中国元素独特魅力展现在世界各族人民面前,以大雅之气登上国内星级宾馆饭店的装饰装修,其典型的是四川省委办公厅大型竹浮雕壁画“蜀魂”,该壁画高两米长八米,雕刻手法融阴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工程浩大,作品精良。以后又分别完成了成都岷江饭店的“竹海风韵”“甜橙图”、云天化厂的“版纳情”、北京市重庆饭店的“渝州古貌”。江安竹装潢装修既体现了川南人的审美情趣更是川南人文情趣的自然流露,彰显了中华民族工艺所共有的艺术特征。

竹皮雕是传统工艺之一,何华一在学习传统皮雕(留青雕)技艺的基础上,加上他有深厚的国画基础,因此他把国画的浓、淡、干、湿和虚实层次,以刀代笔,而刀的轨迹就变成了国画笔法线条,融入诗情画意,讲究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画面自然生动耐人寻味。其得于其绘画基础而创新的皮雕作品更是独具何氏魅力,作品通过熏染和浅浮雕使国画水墨丹青浓淡相宜相似的技法艺术地栩栩如生再现在竹筒上,及雅的表现力深得藏家的欢迎。

何华一接触竹工艺是从竹产品开始的,那就是在江安竹椅社做竹椅子,江安的竹椅产品线很宽,有用竹颠(尖)做的竹椅竹桌、更有竹板式的竹椅竹桌、他是运用绘画技术在两种竹椅子增加绘画图案的创史人,让伯姓家用的竹椅子既增加了艺术美感又增添了家具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同时还在江安县竹筷工艺厂(后改名为江安竹工艺厂)印花筷子原来的钢板刻花图案(火烫印)的基础上设计新图案和书法,如《精致梅花筷》《精致金鱼筷》《精致熊竹筷》,荣获四川省经委颁发的优质产品奖。

他培养传授两个女儿:大女何素梅,二女何玉兰,两个女儿从小就随父学艺,能够全面掌握竹雕技艺,多次荣获国家和省市金银大奖。何苏梅的竹雕龙凤筷由大连市箸文化博物馆收藏,评为当代竹筷精品。二女何玉兰竹雕龙凤筷获“四川省百家工艺金品奖”。何素梅、何玉兰分获五届六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两姐妹又于年12月分别获得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江安竹工艺品竹雕迅速成为江安宜宾竹文化符号,每有竹文化节日或大型活动都会展示江安竹雕工艺品,年10月,李鹏总理来蜀南竹海考察,李总理在何华一竹雕展场前驻足并对他雕刻的江安山水笔筒和其它工艺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他的展场前流连参观还欣赏了他的竹雕操作,对何华一精湛的竹雕工艺予以极高的赞许。

从木炭涂鸦钢笔刻画到国家工艺大师

从小受到小人书“神笔马良”的影响何华一自小就爱绘画涂鸦,每当大雨后小街的石板路干了他就拿着木炭(江安人称糊炭)在石板上从“新街”(底蓬一条街名)口画到街尾。那时他把听来的故事作为自己绘画的对象,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能做到此可想他当时脑子里的思维是多么的丰富,时至今日他出名了而老县长(底蓬人)仍然打趣他:何华一,你还记得倒用糊炭画画的时候不哟!?我们都是跟倒你后头学。

身上能具备书法绘画雕刻十八般武艺,全靠何华一几十年来对书画雕刻艺术的不懈追求。

60年代初,为了讨生活他随家人参加了兴文县川剧团,那时他才13岁出头,年纪小自然就扮演小角色,可他人虽小却就知道与有特长的艺人为伍,团里有位40多岁的剧务师傅叫罗鸿桥主要负责画布景挡片、海报和做道具,只要有空就去给他打下手,干杂活,因此罗老师非常喜欢他,遇到问题总是有问必答得到老师的正确指导,这位师傅在何华一的艺术路途上是启蒙导师。

年,既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又是支援三线建设的开始时期,18岁的何华一以县里支援三线建设项目进入了川安化工厂,那是他学习成长成熟难忘的三年。他因为有绘画特长被特殊安排在了厂办公室,负责文化宣传,厂里的墙壁标语、厂道路旁的宣传专栏、礼堂会议室宣传全管。

这三年的文化宣传工作给爱好书法绘画的何华一一个学习提高极好机会,他把办公室和宿舍全当着了教室或课堂,上班时间办专栏写墙报练,下班后床铺上展开纸继续练,究竟写了多少纸张没有数,但是当时厂里的专栏张贴的纸张逐层遮盖遇逢下大雨打湿后增加了重量垮落下来,每次都是10多公分厚一叠一叠的。

年从山西太原调来一个老师廖苏黎,他的技艺非常全面,何如鱼得水和他朝夕相处,每天总是何先把准备工作做好等廖老师来就好抓紧时间开展工作。廖老师能书会画,国画、西画包括竹雕无一不能,因此何不惜一切休息时间都在忘我的学艺,包括素描、宣传画、油画、国画、美术字、书法等都全力操练,有时与师学艺谈论美术书法到深夜的3、4点钟,师徒也因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何华一把川安三年比作了打工读书学本事,这段时光奠定了他书法绘画坚实的基础,如鹰一般有了丰满的羽翼。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何由江安川安去泸州看病,在泸州白塔商场外面看到一个高个子50来岁的人在商场街面上画油画的毛主席像,何认为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无声的在旁边看且一看就是大半天,为了学艺何当日就在泸州住下了,次日继续在旁偷偷看他画画,一看又是一整天,到了第三天来到原地,不见了画板和绘画的人,当时把何华一急坏了,于是他沿着白塔街找寻,很巧在商场背面一门市进去有一仓库,原来画画师傅搬这里来了,就这样何继续了他的追师学艺直到油画的结束。离开泸州他想买一本油画的或美术的书带回江安自学,文革期间的书店没有满足他求学的需求,那时美术类书籍几乎没有,买到的第一本书是李瑞环的木工简易计算法。

年,三线建设下放了大多临时招来的工人他也同时回到了江安,做啥呢,21岁的他也凭借他在川安的经历和特长进入了江安竹器社,当时的江安竹器社产品既低级产品线也长,而这里正是何华一停下来站稳脚跟并逐步起飞的基地。

在竹工艺厂他发挥自己书画特长首先以在竹椅上增加绘画图案改良竹椅产品档次增加了竹产品的欣赏性又给社里增加了收入,

从百姓案头摆件到国家博物馆收藏

在竹工艺厂工作后,自竹椅增添了花卉图案产品增值并好销售以后,好动脑子的他开始了他濳心竹雕创作,60、70年代和80年代上半叶是国家经济复苏时期,经济的低迷使人们的生活停留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人们在解决吃饭后没有过多的文化消费需求,江安竹工艺厂也经历了做竹椅竹凉椅竹家具以及改制,何华一同时更是经历了竹器社竹簧厂兼并合一任职业务副厂长管几百个人大集体的艰难岁月,他既要找出路管大家的吃饭问题,又在悉心研究竹产品升级创新的问题,由于与竹打交道时间长了,也逐渐形成了何华一独有的竹雕风格。

何华一竹雕刻常用的工具有斜凿、平口凿、圆凿、三角凿、凹凿、弯凿等等种类的刻刀。一般雕刻可用二三十种刻刀就可以完成,但何华一的刻刀有一百多种,而且他的全部刻刀都是根据需要自己亲自锻打而成。

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进行雕刻呢?他的雕刻的常用刀法有:

顺刀法、逆刀法、平刀法、斜刀法、刮刀法、铲刀法、点刀法、錾刀法、片刀法、划刀法、割刀法等雕刻刀法。

刀具的齐备和刀法的娴熟,使何华一在竹雕操作时候得心应手,能在长3—50公分直径18公分的竹筒上雕刻出千山万水和飞鸟鱼虫人物百态。他的竹雕从心中开始运筹图像到选竹筒、画草图、精心雕刻系列过程,从下第一刀开始他就有一个整体立体图形在心,一层一层往下雕刻的时候,静心闭气揣摩思考伴随整个作品完成,一刀刀的把多余的竹屑剃除的时候,也是作品逐渐显现的时候也更是小心谨慎的时候,我们说长夜难眠,而大师却说长夜更适合创作。

竹雕工艺品极具欣赏性和收藏性,何华一每有作品出来,必是精品,因此广受国内外钟情竹工艺品的人的喜爱和收藏。他的竹工艺作品不仅被国内诸多博物馆(院)收藏,更是走出国门分别被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博物馆收藏。竹工艺品价值如何竹雕工艺品价值几许,目前国内没有最高的实价记载,仅说说文物级的,据网络载佳士得年春拍会上,诞生了一项竹雕拍卖的世界纪录。一件清康熙竹高浮:香港雕山水人物图笔筒,高17.2厘米,以万元的天价成交。

从拟雕刻蒋兆和到反观其毕生追求

面对身后的成功成果,何华一并没有停息的意思,他随即给我展示了准备在旁的宣纸,说他不但每天仍然在继续研习书法和绘画,同时也在继续着的竹雕创作。

在他的藏楼阁里,他拿出了已经完成的三件作品和一个空竹筒材料,他告诉我这是本批(四个)作品的最后一个材料,要雕刻的是他的偶像蒋兆和。他说蒋兆和初学绘画时的身世和他极有相式性,于此他最近专程跑了一趟泸州,专门到蒋兆和的纪念馆进一步了解蒋兆和的身世。他说我最崇拜蒋兆和先生艰苦自学绘画的精神,蒋先生爱国、关心贫苦老百姓,他的画就是杜甫的诗,处处体现他崇高的品德,并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家,为祖国贡献巨大。我在网上搜到:蒋兆和出生在四川泸州一个贫穷的书香门第。其父蒋茂江(字汇泊)是清末秀才,虽书画诗文为当地所敬重,却因家无余荫只能以教蒙馆为生,生活自是困苦。旧时有谚:“家有三斗粮,不当小孩王”可为佐证。蒋兆和到了上学的年龄,当时科举已废,新学已兴;然而,却因家境窘迫蒋兆和不能到新式学堂读书,只能在其父执教的蒙馆中接受传统的旧式教育,在其父的影响和指导下研习丹青并自学西画。可谓是彻底的自学成才。

蒋兆和对于美术,有天赋,有兴趣;美术对于蒋兆和,则是其生存的需要,谋生的手段。年,16岁的蒋兆和因生活所迫离开家乡,沿长江东下流浪到上海。为了糊口,蒋兆和画人像、画广告,搞商业美术设计和服装设计,自修素描、油画和雕塑,他像阿Q一样“舂米便舂米,割麦便割麦”。即使这样,有时还得忍饥挨饿、露宿街头。就是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下,蒋兆和忧国忧民用他学贯中西的艺术笔触绘画出了代表作《流民图》,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浑厚有力的笔触揭示了大师至真至善的人性,倾泄着对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看完蒋兆和的生平和联想到何华一的创作欲望,我对他的创作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更希望这带有浓厚铁血男儿情的作品能成为何华一的里程碑标杆式作品。

作者:钟伊

图片:由何华一提供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全套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anzx.com/jaxzf/17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