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 筷子作为东方文明的又一象征 它是“民以食为天”的产物 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 众人皆知宜宾盛产竹子 都知道宜宾有一个蜀南竹海 却不知江安印花竹筷 曾创造出占却华夏半壁河山的盛事 读这篇文章之前 大家不妨先回忆一下 曾经使用过的竹筷 是不是大致都长这个样子 首方足圆 所谓“首方”,即是上部为方形 “足圆”,即足的下半部为圆形 在工艺上不断创新的今天 涌现出了雕花、铭刻等更多表现形式 去过四川以及以外许多地方,本着不吹不黑的原则,敢这样讲,好些城市,使用的竹筷,都印有一个“四川江安”的字样,就我手中这样的一把筷子,在江安本地,却仅仅只卖4元左右! 中国绿色时报曾刊登过一则 毛泽东与江安竹筷的故事 江安县的特产竹筷,以精雕细刻而闻名于世。然而,毛泽东主席与江安竹筷留下的一段“佳话”,多少年来还一直鲜为人知。 年,江安竹筷生产合作社(现竹工艺厂)的工人们,为了感谢毛主席给他们带来了新生活,一致商议要雕刻一双高级工艺竹筷献给毛主席。当时的师傅赖银章用15天时间完成了一双“龙凤竹筷”,并赶制了一个精巧玲珑的竹簧外盒,寄给了毛主席。 主席收到“龙凤竹筷”后,非常高兴。毛主席细细观赏了“龙飞凤舞”的竹筷:空雕而成的龙身、龙爪、凤头、凤尾皆形象逼真,楚楚动人;两支筷头上,雄狮昂首,口含宝珠,颈系响铃,一只脚戏玩小狮,一只脚踩“活宝”,稍一摇晃,雄狮双目和口中元宝便沙沙作响。主席一边欣赏,一边为巧夺天工的竹雕工艺叫好,连连称赞江安竹筷了不起。 不久后,毛主席还给江安县竹筷生产合作社的全体职工回了一封信。 “江安县竹筷生产合作社全体职工同志们:你们好! 你们寄来的龙凤竹筷已收到了。党中央规定,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能接受礼物。解放全中国,是人民解放的,胜利属于人民。以后,你们不要给我个人送礼了。” 年,毛主席和党中央派一位姓李的同志到江安,要求再雕50双龙凤竹筷,作为国家礼品送给前来参加“国庆”十周年的外国贵宾。当时,赖银章问那个姓李的“特派员”:“寄给毛主席的龙凤竹筷在哪里?”老李回答说:“已经送给苏联国家元首了。” 如今,几十年已经过去了,毛主席收到江安竹筷后,表现出来的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的精神,至今还在江安竹工艺人和全县人民心中传为佳话。 江安竹簧 名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安竹制品之所以发达,离不开地形和地貌的影响:江安地处川南,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竹类生长。数量、品种繁多的竹类成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资源条件,也为江安竹簧工艺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为了一探究竟 作为江安人的小鹰,走访了 宜宾市竹木艺术品陈列馆 这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安竹簧研习基地 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何华一老先生的工作室 他是一代“刀客”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 兼美术家、书法家、雕刻家于一身 心有写意山水,刀下常留诗画 由于何先生长期在外传播江安竹簧文化 由其徒孙罗平带领讲述解说 不能一睹老先生真容 实属遗憾 走进陈列馆 一股竹木的清香迎面而来 环顾四周 精美绝伦的竹制品 和竹木雕刻琳琅满目 看得是应接不暇 只要你能描绘出形态的 师傅们都能给你雕刻出来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 应该要算一尊活佛济公的竹雕 它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 尤其是竹叶自然长斑制作的破烂袈裟 仿佛真的都让济公“活”过来了 一副宜宾三江口的竹简吸引了我的注意 竹简作为我国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 是造纸术发明之前 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 看到这些雕刻有竹简、竹筒的工艺品 生动传神的展示了中华文明 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罗平的工作室 目睹了一块竹筒 在实训者手中精雕细琢的过程 一块雕刻品的工艺时长 往往需要一周时间 要求更多,难度更大的 则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成 所有精选的竹料还需要经过蒸熟等 多道工序才能用于雕刻 不要小看一块压板 这上面的学问可多了 最让小鹰印象深刻的 要数竹制麻将了 曾几何时这样的竹制麻将特别受欢迎 江安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副 不打麻将的我 对此工艺品都有一种独特的情怀 在当时特殊时期 中国大陆禁止赌博娱乐 这些麻将都被销往了国外 东南亚、以及港澳台等地 至今一些麻将上都还刻有缩写英文字母 这样一幅麻将的工艺时间大概是半个月 但是能换来的收益实在太低 且目标选材困难 与现在市面上大颗的塑料纤维麻将 无法比拟 以致于都没有再量产 说到这里罗平向我感叹: 在这个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塑料和玻璃制品高效“复制”生产 手工艺人举步维艰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仿佛也是在预示着再不保护,就完了 竹刻(江安竹簧) 年,江安竹簧工艺被批准为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关传承人(何华一)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网页上,详细记录了江安竹簧工艺的悠久历史。 兴盛于明代。在年,江安竹簧作品《花篮》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优胜奖,由此开始走向世界,蜚声海内外。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江安竹簧工艺进入转折、复兴期,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可目前,江安竹簧发展举步维艰,传统艺人年龄都已年过半百。目前当地的竹簧作坊只有六家,发展滞缓。 江安竹簧工艺日渐陷于濒危境地,亟待抢救保护。 古语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如今用来夹肉的竹筷都没落了 处处是纤维和塑料玻璃制品 吃肉似乎也没那么有意义了…… 眼下几家老艺人将被统一安排在 江安竹艺工坊集体创作展示 也不知它的未来会怎样 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传承中国文化中 别让遗产,变为遗憾 转告更多人,你就是雷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anzx.com/jaxfc/121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