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nb.ifeng.com/a/20181228/7130894_0.shtml 成博靳晓沛四川在线记者吴晓铃吴梦琳 在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的第二代学术精英中,宋治民教授是年龄最大的一位,今年已有89岁高龄。 10月31日,中国考古学前沿论坛暨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建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举行,89岁的老先生拄着拐杖前往见证这一盛会。听闻新成立的川大考古文博学院将在未来积极参与三星堆遗址发掘和研究工作时,老先生饶有兴致地表示,他曾在年参与过三星堆月亮湾遗址的考古发掘,“那时候条件可真艰苦啊,但是大家很开心,也取得一定成果。如今三星堆祭祀区又重启发掘,希望能够解决三星堆遗留的诸多学术问题。” 宋治民是河南郑州人,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入职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年,冯汉骥先生选定广汉月亮湾遗址作为级考古专业学生的田野实习工地,他亲自到工地指导选址、测绘、布方等工作,童恩正、马继贤、宋治民三位老师则负责指导工作。 “我们那时候住在广汉的回龙寺小学,老师和学生合住在教室的通铺里。”宋治民说,他们白天搞发掘,晚上整理完发掘记录,入睡前总要天南海北地神侃,师生关系异常融洽。 作为一位北方人,宋治民走不惯南方的田埂,在月亮湾发掘时,总是一不小心就会从田埂上踩滑到水田里,让大家忍俊不禁。尽管作为大学老师,他们还得和学生一起,轮班到附近的乡场赶场,挑担子、推架子车购买粮食蔬菜,甚至烧饭用的煤也要到广汉火车站去买。那时候大家每人的粮食定量一个月只有23斤,考古又是体力活儿,大家吃不饱,“便找农民买红薯充饥……” 往事历历在目。宋治民一边感叹当年考古人工作条件的艰辛,也为当年参与发掘的川大师生感到无比自豪,“这是川大考古专业首次独立完成的田野考古实习,对川大考古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再次发现了形制与商周相同的圭、璋、琮、璧等玉石器,还发现了铜炼渣、坩锅残片、孔雀石等。”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正是这次发掘,拉开了三星堆遗址发掘的序幕。根据上世纪80年代的考古发掘,月亮湾遗址实际上是三星堆遗址的一部分。 在年三星堆两大祭祀坑出土以后,宋治民也围绕发掘成果写了一系列研究文章。“我们听取了考古发掘人员的介绍,听说埋藏的很多器物有使用痕迹,所以我一直认为两个坑的性质是祭祀坑。坑的年代应该在西周后期,但祭祀的青铜器等年代应该最早可以上推到商代晚期。三星堆时期,则应该是神权占主导性质。” 如今,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工作正在进行,老先生对此寄予厚望,“三星堆还有很多问题期待解决,我们希望新一代的考古人能带领公众了解它的社会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更多层面的问题,让古蜀文明的面貌更加清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anzx.com/jaxfc/130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