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7/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

珙县境内,用“罗”“洛”(或“落”)“乐”音的地名很多,除洛表、上罗、下罗、洛亥、罗渡、罗通等乡镇名称外,还有洛旺、高罗、罗耳湾、落凼头、乐义沟、同乐、罗坳、洛浦、罗会、罗盛、罗星、洛坝、洛桑等小地名。珙县周边包括云南邻县此类地名也不少,如筠连县有洛木柔、洛木祥、乐义、大乐、罗方坪、罗三湾等;兴文县有共乐、落清等;高县有罗场、嘉乐、落润、洛阳沟、洛马坎等;江安县有怡乐等;南溪有罗龙等。云南省威信县有罗布、罗坭、罗汉林、罗汉林沟、水罗坝、洛科、落尾坪、落尾坝、落马坝、罗罗坝等;彝良县有洛坎、洛泽河、洛旺等。因珙县、筠连等县古代曾是倮倮族(今彝族)居住之地,据此,有观点说,这些地名是彝族语音的产物。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杨介元先生,他在《珙县境内“罗”“洛”音地名考释》(版《珙县志》第页)一文中对此做了诠释。

其实,这些地名是不是彝族语音的产物,不仅要看珙县及其周边各县古代是否居住过倮倮族,还要看更大范围的地区类似地名还有没有?还要看古代在珙县及周边乃至更广阔的地区居住的民族中哪个更古老且占据主导地位,居住时间更长、居住地域更宽广。如果不囿于珙县这个狭小范围,站在历史和地理高度看,你会发现,这些地名并不是彝族语音产物,而是僚(lǎo)人语音产物。事实上僚即是僰,因此可以说,这些地名来自僰人也是正确的。为了说明这一观点,需要追根溯源,从头说起。

一、“僚”是什么?

僚的记载,最早见于晋朝人张华《博物志·异俗》及陈寿《三国志》卷四三《张嶷(yí)传》引《益州耆(qí)旧传》。

僚作为族称,在古代文献中一般写作“獠”,仅有少数写作“僚”。年5月16日,经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得到贯彻执行,“獠”字作为族称,统一写作“僚”。

僚作为族团称呼,读音为lǎo(佬),不读liáo(辽)。《说文解字》中读lau,“獠,猎也。从犬,寮声,力昭切。”“僚,好貌,从人,寮声,力小切。”南朝萧朝顾野王《玉篇》:“獠,力道切,夷名。”唐代何超《晋书音义》注作为族称用的獠:“音老”,“卢浩切”。北宋丁度《集韵》:“獠,鲁浩切”,“西南夷谓之獠”。北宋陈彭年《广韵》:“獠,上声皓,卢皓切,西南夷名。”

僚学研究在重庆方兴未艾,先后举办过两届僚学研究会,与会专家学者(包括来自泰国)逾百人,收集论文70余篇,出版了两辑《僚学研究》专著,成果颇丰。

重庆僚学研究会出版的专辑

重庆第二届僚学研究会会场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资深专家,被誉为“探寻綦江南平僚第一人”的王国祥教授,对僚人有深入研究,推出新书《首探南平僚·语言篇》。根据王教授的研究,獠的含义,从汉语来说,是族称,属于自称,为僚语,属壮傣语族。壮族自称bou42zhaη31,也自称bou42raeu31。bou42是人的意思,raeu31是咱们、我们自己人的意思。

王国祥教授出版的《首探南平僚·语言篇》

二、僚人从哪里来?

殷商时期见于史册的濮人,到西周初年史书称为僰人,汉代开始,僰人一部分定居在今宜宾为中心的川南地区,一部分向南迁徙到牂牁(zāngkē今贵州遵义南部)、夜郎(今贵州桐梓)之地,在南北朝时期成为僚的一部分。所以,僚是古代濮人的一支,汉代所称的僰,就是商代所称的濮,也就是唐宋时期所称的僚。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zǔ)》说:“僚在牂牁”。僚出现后,僚称取代濮称。濮是他称,僚是自称。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曾将牂牁、兴古的两千僚人迁往汉中。晋朝开始,割据巴蜀的成汉政权又招引牂牁郡的僚人大举入蜀,此举延续三百多年至唐朝,前后迁徙多至“十余万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僚人入蜀”事件,从而使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僚人人口占据主导。

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的长江沿线诸州,为民族杂居之地。随着僚人的迁入,这些地方的崇山峻岭几乎被僚人占据。僚人主要分布在戎(宜宾)、泸(泸州)、南(南州,今重庆綦江)、溱(qín,溱州,今重庆万盛、綦江)等州境内。还有渠江上游的巴、蓬、集、壁、渠等州也是僚人集中分布地。

《晋书·地理志》载,西晋设置15郡,14郡有僚人。《新唐书·地理志》载,55州中,33州有僚人,以岷江、沱江中下游及渠江上游地区,即晋朝的犍为、巴西二郡分布最为密集。

唐宋时期,泸州所督14个羁縻(jīmí)州管54县,叙州所督16个羁縻州管76个县,全是僚人居住地。因此《宋会要辑稿·蕃夷》说:“叙州既外擅蛮夷,而城之外,僰夷、葛僚又动以万计。”故唐宋时期叙泸地区僚人是主要势力。

《资治通鉴》卷一四六记载:“初,汉归义侯势之末,群獠始出,北自汉中,南至邛筰(qióngzé),布满山谷。势既亡。蜀民多东徙,山谷空地皆为獠所据。”

唐朝时期的珙县为“开生獠置”。唐朝《元和郡县志》载:“巩州(今珙县境内,治今罗渡乡),凤仪二年开山洞置。天宝元年改为因忠郡,乾元元年复为巩州。领县五,户十五。”哆楼、播郎、波婆、比求、都檀,五个县中有三个有“罗”的谐音。

以上五县,无论带不带“罗”音县名,均为僚人居住地。南广河两岸及叙南六县地区,唐宋年间还迁徙来倮倮、羿等民族,但数量远不及僚人多。

三、僚、葛僚、都掌蛮与僰是什么关系

关于僚与僰的关系,晋常璩(qú)《华阳国志·蜀志》说:“僰道县……本有僰人。”晋张华《博物志》卷二中称僚子:“荆州极西南届至蜀,诸民曰僚子。”《元和志》卷三一载:梁武帝大同十年()使先铁讨定夷僚,乃立戎州。《舆地纪胜》中称戎僚为戎僰,由此可见僚即僰。

《新唐书·南蛮传》载:“戎、泸间有葛僚,居依山谷林菁,逾数百里,俗喜叛,州县抚视不至,必合党数千人,持排而战。”“大中末(),昌、泸二州刺史贪沓,以弱缯(zēng)及羊强僚市,米麦一斛,得值不及半,群僚诉曰:‘当为贼死耳!’……遂叛。”

这里的葛僚又指的什么?原来两宋前的僚人就是后来的葛僚,即今天贵州省仍然存在的仡佬族,古代文献或写作仡僚、阁老、葛佬等。仡佬,自称kiao55,仡(kiao55)的意思是“人”,佬是僚的同音字,仡佬即僚人。

到明朝时期,官方文献大多称叙、泸地区的少数民族为都掌蛮。其实,都掌蛮是葛僚(仡佬)的一支,其先民仍然是濮、僰。直接记载都掌蛮开始于唐朝。《新唐书·南蛮传下》载:“(唐肃宗)上元年(),纳州僚叛,寇故(胡)茂、都掌二县,杀吏民,焚廨(xiè)舍,诏黔州都督发兵击之。”这里的“都掌”二字作为县名,十分明确。从此,“都掌”之名屡见于文献。都掌蛮的“都”,还有山都、水都之分,清初毛奇龄《蛮司合志》卷四:“山都蛮,在叙州西,偏介川、贵间,……水都平衍濮逋(bū)逃无所匿,山都冥奥不可穷诘(jié),故但称‘山都掌蛮’。”“掌”是说像张开的手指呈掌状,所以“都掌蛮”是以地名为族名,是他称,“僰”才是自称。

总的来说,僚人族称经过多次演变,商周时期称为彭濮,秦汉时期称为巴濮,魏晋时期称为濮僰、僚僰,南朝隋唐时期称为蛮僚,宋元明时期称为夷僚、葛僚、都掌蛮。

四、僚及僚的异写字构成的地名

王国祥教授研究认为,僚人生活的地域除用僚字做地名外,还用同音或近音字代僚,这些异写字是老、罗、落、洛、乐、鹿、卢、奴。

直接以僚字命地名的,在重庆綦江区,有大僚坝,该区石角镇松林岗顶岩壁宋代摩崖石刻有“獠山”字样。史籍记载的僚地名,如《寰宇记》卷八五载,井研县有“獠母城”。《九域志》卷七载,大足有“獠母城镇”。《方舆胜览》卷五五记载,永康军(今都江堰)有“獠泽”。

綦江区石角镇松林岗顶宋代石刻“獠山”

(引自王国祥《首探南平僚》)

以“老”字作为地名,重庆綦江区有老瀛(yíng)山,该区打通镇有老罗坎。《巴县志》卷一《疆域》载:“仁沱乡西有老人坝。”贵州遵义有阁老场。

重庆第二届僚学研究会

以“罗”“落”(或“洛”)“乐”字为地名非常多,特别是古文献中关于四川的地名,不胜枚举。有些地名只见文献记载现已不用,而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新唐书》卷四三《地理志七》载:泸州都督府,纳州都宁郡领县八,罗围、播罗、罗当、罗蓝、罗掌、施阳、都宁、胡茂八个县名中就有五个有“罗”音;巩州领县五,哆楼、播郎、波婆、比求、都檀,五个县中有三个有“罗”的谐音;宴州罗阳郡领县七,有罗阳;奉州领县二,有逻蓬;长宁州领县四,有罗门;浙州领县四,有洛川;思峨州领县二,有洛溪。

《元和志》卷三三载:绵州(今绵阳)濛阳(今属彭州)有罗江县、罗江水。

《寰宇记》卷七载:罗目县(今属乐山)有罗濛山,卷八五载始建县(今属仁寿)有罗泉井,井研县有小罗井。卷八八载:泸州有洛溪。

《永乐大典》卷二二一七载,江安县罗刀营以罗为通名的村落有22个。

《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川》载:村落多以“罗”音为其地名之首,如罗始党、罗个牟、罗个颊、罗能等。

《读史方舆》卷七六九载:“乐城溪,在(南平)县西三十里,流入大江(长江),有乐城滩。”卷七二:荣昌大牢溪,亦名罗阳溪。

《宋史·蛮夷传四》载:泸州纳溪附近僚人有罗苟、罗始兜(也作落始兜)、落个纲、落街等。泸州地区以落、罗代僚的异写字村落有上百个。

《九域志》卷七载:西充县有洛阳镇,灵泉县(今属成都)有洛带镇。

《元史·地理志三》载:今高县地带共有46屯,其中22个屯带有“落”字。

重庆第二届僚学研究期间与会人员考察綦江东溪古镇

以下是除上述古文献记载之外至今仍在使用的地名。

重庆市

綦江区,有萝缘山。永新镇有罗家、罗汉、罗家湾、罗家坝。石壕镇有大罗、罗家塆,打通镇有大罗坝。郭扶镇人和村有大落地、小落地。彭水县有罗浮山、罗纹山。江津有洛璜,也叫罗璜。

贵州省

务川县有罗多水。桐梓县有罗溪、罗堠田。

泸州市

叙永县有落卜、合乐、乐郎坝等。古蔺县有永乐、罗家沟、罗圈岩等。合江县有罗垣子等。纳溪有新乐、丰乐等。

鹿、卢、奴等字的地名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五、僚语遗存及地名释义

王国祥教授研究发现,至今仍有僚人语言底层遗存,贵州桐梓为“葛獠”之地,与蜀南“僰人”有许多交往,故语言相通,渊源久远。民间口口相传的语言中,还保留今人有时不理解的东西,但却是语言的活“化石”。比如“鱼”,傣语叫巴,綦江、桐梓话也叫巴,盛鱼的竹笼叫“巴笼”,僰人聚居的珙县一带方言也叫“巴笼”或“巴篓”,珙县农村有民谣:“哭巴狗,背巴篓,背起巴篓满河走。”说明巴篓确实是装鱼的器具。綦江和桐梓语言中,组成词语的两个字可以颠倒使用,如兄弟、热闹、火红、黑黢、纸钱等可以被称为弟兄、闹热、红火、黢黑、钱纸。这种具有僚人特征的语言习惯与珙县一带的地方语言习惯完全一致,由此看出僚人语言在珙县一带有大量遗存,因此带有“罗”“洛”音的地名,也是僚语的遗存。

前文已叙,僚是族称,属于自称,是僚语,是咱们、我们自己人的意思。因此,王国祥教授总结说,南平僚的意思是,我们居住在南平地区的这群人。夷僚是,我们自称夷(越)的这群人。山僚是,我们居住在山上的这群人。

由此,洛亥是,我们居住在小盆地的这群人。洛表是,我们居住在边远地区的这群人。罗计是,我们居住在长方形坝子的这群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anzx.com/jaxwl/115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