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6日,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汉唐考古读书班主办的四川大学汉唐考古博士生研习会(第一期)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会议室举行。此次研习会以“汉唐陵墓”为主题,分为上、下午两个半场,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煜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魏镇博士、北京大学的付龙腾博士、四川大学的博士生焦阳、齐广、金弘翔、马伯垚以及硕士生张南金同学进行主题演讲。研习会还特别邀请到四川大学霍巍教授、罗二虎教授作学术总结,中央美术学院学院的耿朔副教授、郑州大学的朱津副教授、四川大学的庞政博士担任会议与谈人进行评述。 研习会海报会议开始之前,由王煜教授主持发言。他希望通过本次研习会能与各高校的青年博士生们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相互砥砺,开拓创新,形成更为宽广和紧密的学术共同体。 王煜主持发言(本文图片均由金正林拍摄)霍巍教授接着做研习会的主旨发言。他介绍了历史考古中非常重要的四条主线:第一是构建时空框架,第二是复原陵墓礼制,第三是要观察传统习俗,第四是辨析文化因素。他还指出,近些年来,在墓葬考古领域,美术史、历史学对于考古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应该说是个好现象,表明了考古学者开阔的眼界、广阔的胸襟以及虚怀若谷的品格,表明了考古学者愿意主动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交流、吸纳与融合。但是,关于上述四个面向中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必须要回归本位,即仍然要用考古学的视野、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去研讨,否则就会游离我们的研究初衷和方向,变得游移不定。霍巍强调,仍然要去研究重大问题,要有自身学术本位的回归和考古学的回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希望站在时代前沿的青年考古学人,能够把握好时代所赋予的新风潮和新气象,珍惜这样的大好时机,在生命最有活力和最富有创造力的阶段,一定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方向上去。 霍巍主旨发言上午的第一场报告由四川大学博士生焦阳带来,题目为《汉代题凑墓的结构体系与功能演变》。焦阳先对迄今为止出土的17座汉代题凑墓(基本为诸侯王、后墓)进行了时间和地域的划分和逐个梳理,从地域特点和时代特点角度上讲述了汉代题凑墓的概况,并提出西汉中期和东汉早期是题凑墓发展的两个重要节点。焦阳进而对西汉时期和东汉以后的题凑墓内部结构演变及功能进行了探讨,并指出题凑墓内部空间的发展演变,是两汉时期墓葬形制由竖穴墓体系向横穴墓体系转变的缩影。虽然题凑墓内部结构愈发复杂,但演变过程主要围绕祭祀空间的出现、独立和储物空间的转变而展开。最后,焦阳还在题凑墓内部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便房”、“外藏椁”新的思考。 焦阳报告进入讨论环节,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学者与同学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讨论。霍巍首先抛出为什么会出现“黄肠题凑”这种墓葬形式?以及这种墓葬形式的功能和结构表达何种含义?起到了什么功能和作用?引起现场的热烈讨论和思考。 王煜表示,以往对于汉代题凑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结构与文献的静态对应上,这次焦阳以纵向的梳理,让我们能清楚看到汉代题凑墓在西汉和东汉时的发展变化,并提示可以往前再追根溯源,多
|